第九十五章 公私分離(第3/3頁)

“長夏商行歸司農寺,所賺良多。長安、洛陽、北平三都皆已開辦,接下來朕會在靈州、華州、秦州、汴州、徐州、襄州六地陸續開辦。”邵樹德說道:“朕也乏錢。而且有些事,公私不分不太好。”

所謂的“公私不分”,主要是指諸宮奴部的事情。

奴部丁壯組成的侍衛親軍,建國前由安北都護府代管,建國後由北衙樞密院管理。這是不正常的,皇帝的私人部曲,怎麽能由朝廷來管呢?朝廷一旦接手,它還是私人嗎?

邵樹德想來想去,他缺乏一個獨立於政府單獨運作,只對他本人負責,且包攬諸多雜事的機構。

於是他決定設立內務府。

內務府成立後,六宮奴部的生產生活、軍事訓練等皆由其負責。而內務府一旦接手過去,朝廷也就不會撥款了,今後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分割清楚,這也是近日與政事堂諸位宰相商議的結果——當然,一時半會還不至於完全“斷奶”,朝廷會繼續贊助個幾年。

因此邵樹德需要搞錢。

長夏商行即將從司農寺內剝離,劃歸內務府,這算是該衙門的第一筆資產。

組建草原商隊,在中原與草原之間來回倒騰,是第二條路子。未來進展到契丹、渤海地界後,邵樹德知道當地有很多商品與內地是互補的,很多東西完全可以擺到長夏商行的貨架上,賺取利潤。

第三條路子就是海貿了,暫時處於草創狀態,八字還沒一撇。而且這玩意前期投資很大,風險也很高,即便貴為天子,拿自己的錢來玩,還是有些猶豫的。或許可以等本錢厚了後再說,但不是現在。

接下來就是辦一些工場了。毛布可以當賞賜用,織出來就是錢。原料他有,奴部可以提供,機器也可以雇人打制,唯一缺的就是人手。

這就要侍衛親軍多打仗,多抓點俘虜回來“踩縫紉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