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路(第2/3頁)

本來他甚至以為出不了兵的。可誰成想,在關鍵時刻,鎮內影響力舉足輕重的粟特人居然支持他。也不知道怎麽想的,或許是看中了絲綢之路轉移到南線後,巨大的商業財富吧。

之前回鶻人一直搶劫過路的商旅,如果能討平,這條路確實會太平不少。

可能也有些別的原因,比如不想看到本地豪族索氏、李氏、陰氏取得大權。

但不管怎樣,曹氏、安氏、康氏、翟氏等粟特系大族,以及龍家一系的龍氏,都態度鮮明地發聲支持,張淮深又實際掌權這麽多年,最終力排眾議,確定了出兵這件大事。

東邊的消息已經隱隱約約傳來了一些。

朔方軍已占涼州,大破嗢末,甘州回鶻可汗李仁美率萬余眾赴涼州,與六谷吐蕃聯合,窺伺州城,眼看著又一場大戰要爆發。

當然這些都只是出兵的一部分理由。還有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張淮深不好明講,但大家心裏有數。

如今的敦煌城,暗流湧動。

朝廷授予張淮深沙州節度使旌節,確實是一記厲害的殺招。

既讓鎮內一些人絕望癲狂,因為張淮深確實是正牌節度使了,同時也給予了他們希望,因為僅僅只是沙州節度使,只轄沙州一地。

與其說是恩賞,不如說是教唆。

張淮深看得很清楚,敦煌城並不怎麽安全,因為各大家族勢力犬牙交錯。與其相比,軍隊還要更單純一些,畢竟是他多年苦心經營的地方,過去的三十多年裏也提拔了不少將官。這些人不敢說多忠心,但至少沒有害人的心思。

只有掌握了軍隊,只有領兵在外,才能讓一些人投鼠忌器,才能壓制更大的混亂事件。

索氏、陰氏、李氏不是傻子,一旦真在城裏做出什麽事情,異日張淮深率大軍班師回來,他們如何自處?

七千五百大軍,騎兵超過了三千。離開敦煌後,將一路向東,內線行軍三百裏至玉門關,附近就是瓜州理所晉昌縣(今甘肅安西縣苦峪城)。

從瓜州往東又三百裏,可至肅州理所酒泉縣。

張淮深親自帶著騎兵先行,大將索勛帶著步卒及車馬在後面慢慢行走。

四月初五,歸義軍騎兵抵達了肅州,而此時索勛所領之步卒還未抵達玉門關。

肅州刺史、龍家首領龍就親自出城相迎。

“龍刺史,東面可有消息傳來?”甫一見面,張淮深就問起了他最關心的消息。

龍就看著皺紋滿面、銀絲散亂、一臉風塵之色地張淮深,搖了搖頭,道:“只聽聞朔方軍在涼州城外與回鶻、吐蕃聯軍相持,其余一概不知,但烏姆主確實尚未回返甘州。”

肅州龍家的實力,其實只比歸義軍稍遜,咬咬牙,萬余兵馬還是拉得出的。

龍家部落本焉耆人,吐火羅人後裔。從西晉時期開始,焉耆國王便一直是龍姓:“武帝太康中,其(焉耆)王龍安遣世子入侍。”

國朝在其地設都督府,為安西四鎮之一。

安史之亂爆發後三十余年,僧人悟空由天竺回國,途徑焉耆停留三月,其國主名龍如林:“次至烏耆國(即焉耆國),王龍如林、鎮守使楊日佑延留三月。”

此時的安西四鎮,尚在大唐手中。

但隨即吐蕃與回鶻之間爆發了對安西的爭奪戰。回鶻懷信可汗率軍大敗吐蕃,“吐蕃落荒,奔入於術。四面合圍……屍骸臭穢,非人所堪,遂築京觀。”

吐蕃慘敗退走之後,曾經被他們控制的焉耆成為回鶻的屬國。

但部分焉耆人因為協助吐蕃與回鶻大戰,不敢留在當地,於是在國王龍儂廓的帶領下,跟著吐蕃一起逃走——嗯,一同跑路的還有曾經居住在北庭的沙陀部落,他們同樣是吐蕃的仆從軍。

吐蕃人將焉耆、沙陀安置到了北道德論所轄的甘、涼二州。

這對難兄難弟部落定居下來後,龍家部落首領(仍以國王自稱)任吐蕃北道德論轄下的隴道將軍,沙陀首領朱邪盡忠被授予大論的職位,不過後來又跑路了,原因是:“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先鋒。”

焉耆人留了下來,原因是:“神聖贊普見相次,寶貝金帛每年賜。”

兩個難兄難弟,一個被當先鋒消耗,一個受到贊普接見,每年都給很多賞賜。沙陀人的內心,應該是崩潰的。

吐蕃贊普遇刺,國中大亂後,龍家趁勢崛起,控制了嗢末、吐谷渾、黨項甚至是吐蕃部落,從歸義軍手裏搶來了甘州、涼州。

後來涼州城被朝廷派兵控制,嗢末又崛起,龍家勢力算是被徹底清除出了涼州,不過當地仍留有一些龍家部落,依附於嗢末。

再後來回鶻崛起,龍家勢力又被清除出甘州,當地的龍家部落依附於回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