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工匠與河中

光啟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枹罕縣內,邵樹德接見了一批工匠。

吐蕃當然是有工匠的,事實上水平還不錯,這與他們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有關。

這個國家鼎盛時期,曾打下了令人驚嘆的偌大領土。

在東面、北面,攻下了大片唐土,得民百萬。南面,從高原上直沖而下,時不時擄掠一番,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納入統治之中。在西面,深入河中地區,與大食爭鋒。

領土面積廣闊,境內民情復雜、人口眾多,不同文化在此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就冶煉、制鐵業來說,吐蕃與歷史上各個崛起的後進政權一樣,對先進地區的工匠大肆擄掠,然後集中到各個重鎮集中安置,為他們的軍事機器服務。

這些工匠的待遇其實還算不錯,畢竟都是手藝人,無論哪個政權都很重視。即便是殘暴的蒙古人,也盡量給予工匠最好的待遇。

吐蕃人擄掠回來的工匠,一度達到數萬人。經歷了四十年戰爭的摧殘,損失了不少。但考慮到這些人也在培育後代,招募徒工,因此吐蕃人的技術是可以的,產量也能滿足自身,而且還帶有很濃重的外域風格——從中亞擄掠回來的工匠,他打制的東西,自然與大唐工匠風格迥異。

此時的吐蕃勢力,比起數十年前已經大為縮小。曾經出現在阿拉伯文史料中,在呼羅珊、撒馬爾罕與阿拔斯王朝拉鋸多年,使得葛邏祿、喀布爾汗等勢力紛紛臣服的偌大帝國,已經衰弱得不成樣子。

安西大部被回鶻人占據,河隴諸州被唐廷收復了一部分,中亞的土地同樣大部丟失,目前僅在帕米爾、費爾幹納盆地部分地區還有吐蕃軍閥。

以上這些事情,都是邵大帥從俘獲的吐蕃官員口中得知的。帝國崩潰了,各鎮節帥擁兵割據,但相互間也有信息傳遞,也有文化、商業交流。

邵樹德很是感慨,怪不得是能與大唐相持那麽多年的王朝。在大唐勢力退出西域後,他們倒是毫不客氣地頂了上去,甚至還打得更遠,讓中亞諸勢力第一次感受到了“黃禍”的威力。

不過吐蕃在當地的統治是殘暴的,遠沒有大唐的精細手段。中亞的部落、汗國,被大肆征丁打仗,財貨、工匠、女子也被大量擄掠回吐蕃。所作所為,與李罕之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怪不得不能持久。

帝國崩潰後,也給子孫們留下了不少財富。無論是曾經出現在贊普宮廷裏的希臘醫生,還是擄掠回來的大唐、波斯、中亞、南亞工匠,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足夠他們的子孫繼續享用兩百年。

之前攻會州時,說實話沒弄到多少工匠,不過百人罷了,全都送到了靈州,為大軍打制器械。此番攻蘭州,收獲也不大,但河、臨二州,著實撈到了數百工匠,甚至還有一批甲胄、武器存貨。

只是那些充滿異域風格的吐蕃劄甲、藏矛、藤條盾牌、反曲弓、投石索、水波刃、鐵鉤什麽的,讓邵樹德看了很是無語。

他之前就發現了,吐蕃人的武器風格非常多樣,很雜,到底崛起的時間短,沒有規範化。這些器械,自己不能用了,只能發給屯墾的民眾,廢物利用。

河、渭、臨、蘭等州撈到的工匠,統一送回靈州。不過得讓人盯著點,別讓這些工匠給整出個波斯風格的頭盔,兩邊各一個“牛角”,牛頭人大軍的造型實在感人。

接見完工匠,一人發了兩頭羊做賞賜,隨後便催促他們上路了。

本來打算在蘭州也建一個都作院的,後來放棄了。等此地人口多一點,物質豐富一點再說吧。河渭諸州,以及楊悅正轉兵攻打的岷州,離核心統治區太遠了,他不是很放心。

“陳副使,你說打這一仗到底是虧還是賺?”回到州衙後,邵樹德找來了陳誠、趙光逢,問道。

“大帥又無他處可攻,管他賺還是賠呢。”陳誠這話說得就有些“俏皮”了,不過倒也是實情。

大量儲備的軍資糧草被一掃而空,就收獲了精窮精窮的漢民五六萬人,各族蕃民十余萬,短期內還要駐紮大量衙軍,從財政角度來看,是大虧特虧。

不過戰爭就是如此,消耗大,對地方的破壞也大。戰後接收地盤時,你所得到的,與戰前看到的,肯定要大幅度縮水。

也只能好生經營了。經營好了,未來就有希望,邵大帥也是個喜歡經營地盤的軍閥,某種程度上而言,與張全義是一類人。不過張全義被李罕之罵作“田舍夫”,自己倒是不介意被人這麽說,看到地裏整整齊齊的禾苗,看到孩童們稍稍健壯起來的身板,他就感到舒心,感到滿意。

“不能再賠下去了。”邵樹德說道:“前往鄯州招撫的使者有消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