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章 (三合一)

報紙上從三姐弟的相識之路開始寫。

三人是在網癮學校認識的, 他們受不了網癮學校的毆打、虐待,費勁千辛萬苦從網癮學校逃了出來。

出來後三人各自回了家,此時徐書豪的奶奶下雨天摔了一跤, 被人發現時已經顱內出血去世多時。

阿豪沒了牽掛, 周炳榮跟曾小藝在學校裏看多了被反復送進學校裏的學生。他們對家長極其不信任。在他們的眼裏, 家長跟網癮學校裏的校長、教官是站在同一邊的。

三人一合計, 偷偷坐上了去香江的船。

香江的生活並不容易,偷渡到香江後的三人沒有文化,沒有一技之長, 加上年紀又小,輕松的活兒不要他們,於是他們只能幹些又苦又累的活。

三人互相扶持著在陌生的香江生存。為了給曾小藝治病, 徐書豪跟周炳榮進了一個社團當起了古惑仔,靠打打殺殺賺錢生活,而病好了以後的曾小藝也加入了他們。

因為徐書豪夠狠,周炳榮夠聰明,曾小藝夠漂亮, 三人從最底層的人一步步往上爬, 事業越做越有起色, 在社團的職位越來越高。

香江浮華的生活讓姐弟三人知道了錢的重要性,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錢,有經濟頭腦的周炳榮提議開一家貿易公司, 取名為藝豪榮。

他們把香江的東西高價賣入內地, 又把內地的物品高價賣入香江, 以此來賺取最大的差價。為了賺更多的錢, 他們幹起了走私的生意。甚至做起了國外的生意。

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們遇到了以前網癮學校的同學, 他們知道了當年他們從網癮學校逃走的後續,他們甚至知道了在他們離開後的父母瘋狂找他們的事兒。

但三人不為所動,多年在社會上的打拼,早就磨平了他們對親情的期待。對父母,他們一直都是恨著的。

他們一直都覺得,網癮學校是他們人生路的一個分叉口,網癮學校改變了他們的一生。因為小時候的經歷,他們甚至在入了社會,有了錢以後,也不願意和人組成家庭,孕育孩子。

在三人中最小的周炳榮三十一歲那年,藝豪榮公司被查,在香江內地都頗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一朝傾倒。

三人因為走私數額巨大,不僅被罰了款,作為公司老板的三人被判處十五年的有期徒刑。

然而在他們被抓後,他們曾經做過的好事也被翻了出來。

他們不僅常年資助山區孩子上學,藝豪榮集團的員工也大多都是從各個“問題少年學校”出來的學生以及身體有殘疾的人。

他們還在全國各地開辦青少年心理咨詢室,接待的都是12歲到18歲的孩子,只需要一杯奶茶的錢,就能得到專業的心理輔導。

同時,每當哪裏出現了災難,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捐款,捐物。甚至阿豪、周炳榮和曾小藝還親自去過災區參與賑災。

總體來說,藝豪榮集團是個十分矛盾的企業,他們從黑澀會起家,幹著走私的生意,但他們的員工又是社會上正常企業都不會招收的人。更不用說十年如一日的資助山區的孩子,以及那一點兒也盈利不了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室。

那些賑災的款項也遙遙領先在別的企業面前。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矛盾,事情一經發出,在網絡上便吵成了一團,有的人覺得他們做了那麽多的好人好事,罰款就得了,坐牢就太過。

也有人說,法律是法律,不容許踐踏。無論他們做了多少慈善,他們犯罪了就是犯罪了,這一點沒得洗。最多,也就是在量刑的時候酌情增減。

因為他們的事件太具有爭論性,因此他們被無數媒體報道、采訪,央媒還專門為他們做了紀錄片。

紀錄片中,有人問曾小藝後不後悔跟徐書豪和周炳榮一起幹走私生意。畢竟在入獄後,兩人不約而同地將罪責都攬到自己的身上,企圖撇開曾小藝在公司裏的作用。

但曾小藝拿出了自己參與了走私案的證據,於是她跟他們一樣,也被判了十五年。

入獄後不施粉黛卻依舊冷艷漂亮的女人聽到記者這麽問,笑了笑,刹那間,猶如五月芍藥在眼前開放,她說:“十七歲那年,我在網癮學校經歷了我有生以來最黑暗的時候,那時候,是阿豪跟阿榮把我拉出來的。從他們把我從那個地獄裏拉上來開始,我就決定追隨他們做任何事情了。”

有人以他們為原型進行創作了無數文學作品,他們的事跡被拍成電影。

在報紙的末尾,是一張三人為數不多的合照。照片上的三人年紀很小,他們青澀、懵懂,面對鏡頭,表情十分的不自然。

林舒月松開手裏的報紙,報紙化作點點星光消散在房中。

林舒月心理難受得像是堵著了一塊怎麽也挪不開的大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