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娘子的殺豬刀34

從太子妃那回去後,阿蠻和蔣彥又聊了許久。

他們將今日在清漣園遇見的眾人一一列下,交流彼此對這些人的感官,然後聯系眾人之間的關系,從中分析蔣彥和阿蠻如今在各方勢力裏是什麽處境。

若是遇上什麽不懂的,或者不明白此人為何對自己如此友善或者敵對,蔣彥就將他們寫在單獨一張白紙上,等著日後留心。

交流完這些,他們又討論了趙家爹娘如果來京城,該怎麽安排。

不能住很遠,遠了他們出宮不方便,二老人生地不熟,這樣還不如住在趙家鎮舒適;離皇宮近的話,地段就不好找。蔣彥倒是想讓趙家爹娘住內城,可他一個光頭皇孫,想了沒用。

當人真的遇到事了,需要一些權力或者說為自己爭取的底氣時,就會突然想要發奮圖強。

蔣彥便是如此。

挑宅子左挑右挑挑不出完美合適的,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確要盡快進入朝中,盡快掌握實權,不然頂著皇長孫的名頭,實際上手裏什麽都沒有。

阿蠻覺得蔣彥有這份發奮的心是好事,無論未來如何,他們人已經站在這個位子上了,只有不斷給自己爭取籌碼,未來才能過得好。

所以她沒有安慰蔣彥的挫敗,任他低落了很久,然後趁著練武的時候向師傅二皇妃打聽內城有沒有可能買到適合自己爹娘住的院落。

二皇妃答應幫她打聽打聽,才隔了幾日,就和她說找到了三處宅子。

一處和靖王府很近,是從前靖王的幕僚居住的,後來幕僚外放為官,宅子便空了下來。

“宅子足夠一家五口居住,缺點是離我們府上的確有些近,但那是獨一片的地兒,和我們王府是沒有關系的。”

大戶人家,周圍一圈都會住一群旁支族親,或者下人外宅,靖王府周圍沒有這麽龐大的聚居宅子,但離王府近的人家,的確有不少是幕僚之類和靖王府親近的。

第二處是老王爺耘王的小別院,就在耘王府邊上。耘王是皇上的親叔叔,曾經養育過幼年的皇上。當年皇上登基,冊封自己的親族,這位叔叔便被封為耘王。

耘王出身農民,當了王爺還是想種地,這個別院就是當初他特意用來種地的,後來耘王去世,按照規制,王府用地要縮減,這院子也在朝廷收回之列。

第三處是在幾個武將官員宅子片區,一位三品官員的宅子,宅子主人是犯事了,大宅子被分為幾個小宅子出售。

阿蠻一一記下,回去和蔣彥商量。

兩人都傾向於耘王的宅子,耘王一系和哪邊關系都不靠,最多和靖王關系好一點,因為如今的耘王爺和靖王是一起長大的。

但是靖王府邊上的宅子也有好處,阿蠻天天去靖王府上課,阿爹阿娘住在那邊,就能順便拐過去,天天見面。

兩人年輕又對京城一知半解,最後決定拿著這個條子去問太子妃。

太子妃仔細看了這些地方,說:“這些年我在宮裏深居簡出,已經不知道外頭是什麽形勢了。靖王和太子是親兄弟,曾經感情非常好,這些年來,靖王妃也時常明裏暗裏照顧我,阿蠻又拜了王妃為師傅,再親近些也沒什麽了。倒是如今的耘郡王,底下子嗣眾多,聽說不太安寧。”

說著,太子妃放下條子,目光慈祥地看向蔣彥:“阿彥在外頭長了二十幾年才回到宮裏,靖王卻是二十幾歲就在戰場上拼殺,打下了如今的半片江山;歸朝後又在朝中為官掌權二十多年,為人清正,素有威嚴。阿娘這輩子能將你找回來便心願了了,那些鏡中花水中月的東西,可能很多人想加給你,但是我們看得清一些,平常心過日子反倒心中寧靜。靖王那邊……嫡親的叔侄,能多聯絡是好事。”

蔣彥肅手聆聽,聽完認真應是。

太子妃的話已經說得十分明白了,靖王才是真正有實力爭取帝位的人,既然蔣彥沒有爭位的心,不如就抱緊靖王的大腿,親侄子,又有當年太子這個兄長的情分,這種關系,別人想要都沒有。

阿蠻很贊同太子妃的話,靖王的實力,是即便有人登位,他也能把人拉下來自己上位的。如今大概只有老皇帝還有心中仍舊抱著希望的人,不肯承認這個事實。靖王不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上過戰場見過血,即便如今仿佛文官一樣上朝下朝,雷霆手段都沒使出來而已。

前世,蔣彥成為皇太孫,還沒到登基為帝呢,直接被搞下台了,而其他幾個皇子也各有錯處,被靖王收拾得後代爵位都無。

這一世,阿蠻發現靖王對蔣彥沒什麽為難,又有二皇妃親自提出收阿蠻為徒,她才看明白,這親二叔在不影響大位目標的前提下,還是顧念著叔侄之情的,也想和太子這一房和平相處。

這沒什麽可指摘的,如果真的公平比較,蔣彥除了有父親太子的榮光,其他均比不上靖王,而靖王對這個國家的貢獻與太子並無差異,太子犧牲了性命,靖王為國操勞半生,若是繼承人舍靖王就蔣彥,客觀上的的確確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