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2章 奇跡創造中(第2/4頁)

村民們倒是非常欣喜,看著爛癍,他們展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綠色只要不進A股,不織成帽子,就代表著無窮的希望。

七月,村民被分成兩撥,一撥搞建設,一撥繼續種樹種草。

某一天,南易和馬海龍悄悄接待了一個客人,裴授衣介紹過來的,一個已經接受過勞動改造,可以大大方方寫一本回憶錄《我盜墓的那些年》的盜墓專家,此人對古建築相當有研究。

烈日當空,三人在藥王谷陰惻惻地討論藥王觀的細節。

墻得是夯土墻,鑲嵌的石頭得是雲母石、鐘乳石、陽起石、蒙脫石等可以入藥的石頭,甭管這些石頭適不適合用於建築,藥王觀嘛,就得有點與眾不同。

在藥王觀殘破的供台內部要有一個暗匣,裏面藏著兩個特殊的盒子,一個盒子裏放著千年人參,另一個放著千年靈芝,一個盒子的內裏刻著一張藥方,另一個盒子的內裏刻著一個典故,藥王谷地底下蘊藏著一種長生不老石,是制作長生不老藥的藥引。

故事在流傳,東西卻不在了,當年,馬步芳的手下大將,善於搜刮民脂民膏的韓起功聽聞此處有一藥王觀,並有長生不老藥之藥方,遂率心腹親軍過來搶奪。

胳膊自然拗不過大腿,東西自然被搶了,藥王觀也被砸了,好在有一村民偷偷藏下千年人參的一根根須,證明了這段血淚史的存在。

阿彌陀佛,韓起功本就是作惡多端,不差這麽一瓢臟水,故事是必須要編的,不然千年人參和千年靈芝好弄,盒子裏的藥方不好弄,再說,得控制成本。

藥王觀計劃,最大的成本就是那張供台,為了打造殘破的供台,南易不得不委托李祥榮秘密踅摸明代家具,不用什麽精品,只要保證木料的年代夠老,山野破觀,用具太過考究,反而顯假。

藥王觀殘骸的設計圖出來之後,南易又找到村裏一個年紀合適的老人,寫劇本、對台詞,按照老人77歲的年齡,倒推1937年3月,他7歲那年的所見所聞,以及他爹當年鄭重傳給他的人參根須。

人參根須有,南易可以從自己藥材庫裏的人參上面剪一根,反正沒打算出售,不用在意賣相。

7月7日,小暑這天,又下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

冒著雨,南易帶著不方和欠電上山,觀察每個山頭雨水的流向,並按照流向設計山水引水溝的挖掘路線,這裏的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貴,盡量要引導進蓄水溝。

雨後,南易跑了一趟引洮工程的工地,請了一個地質專家和水利專家,對一爿店的地下水情況進行全面勘探,對蓄水溝建立水庫可行性以及建成之後對水土的影響進行論證。

得出地下結構比較穩定,不過度抽取地下水不會引起地質結構變動,以及可以建水庫的結論後,南易又匆匆出山,跑到一個有養牛場的鎮上,定了兩車牛糞回來。

建蚯蚓培養池、水蚯蚓培養池、田螺培養池,同時,一部分蚯蚓種被放養到山頭,南易時刻關注蚯蚓的存貨情況。

蚯蚓所在皆沃土,只要蚯蚓能在山頭上生存,用不了多久,土壤結構就會被改善,肥土的滂臭味會在漫山遍野徘徊。

規劃雞圈、羊圈、大棚地塊,去周邊環境與一爿店接近、已有小型規模化養殖的村落取經,養殖過程中主要會遇到的問題、高發疾病等等。

買肥豬,買豬崽,肥豬宰了大骨熬湯、內臟鮮食、肥肉熬油、瘦肉腌臊子,村民們天天出大力,油水必須得跟上,以保證體力持續輸出,且不會病倒增加治病開支。

抽調人挖豬窯、看豬崽,每天要趕著豬崽漫山遍野地跑,讓豬崽習慣附近兩座山頭的氣味。

豬崽是從墾殖集團買的優良品種,有公有母,從現在開始讓豬崽適應放養的方式,等豬崽產崽,大的帶著小的,經過三代的馴養,豬崽就會適應放養。

而從第一代開始,等不需要人看著,由著豬在山裏跑,就需要開始規定它們的生存範圍,只要有一只豬跑出規劃好的兩個山頭,就要把犯錯的豬當著其他豬的面虐殺,讓豬群明白外面的世界很危險,絕對不能跑出去。

經過兩三代的馴化,大部分豬會潛移默化地學乖,如此一來,就可以達到輕松圈養走地豬的目的。

一爿店不具備建立現代化、大規模養豬場的條件,就需要出奇制勝,建立一個精品豬肉品牌,推出走地黨參豬、當歸豬、百合豬,並融入定期給豬喂酒,以去騷味和讓肉質變得更鮮美的噱頭。

豬的品牌就叫“一爿”,南易已經想好廣告詞:一爿走地豬啊,六百八一斤呐,你要沒身份哈,沒有資格吃呀。

一爿豬要走娃娃魚路線,出欄的豬不上不下,一定要把體重控制在188斤附近,嚴格控制每年的出欄數量,不多不少,就是188頭,一年的營收固定在1500萬附近,超出的部分分潤給擡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