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5章 忘不了(第2/5頁)

那儒家的文化就是‘在塵世中就可以實現精神的超越’,在現實裏就可以修煉到精神超越,無需等到天國,視為內在超越。

正是這種內在超越的價值取向,塑造了華國文化的基本性格,也成了幾千年來華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點。

從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陽明,儒家文化一直貫穿著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的現世之學。”

南易看了看其他人臉上的迷茫,笑了笑,說道:“哈,你們不是修華國史的,我說這個你們聽著很難理解,我省略一些,直接說我想說的結論。

華國人數千年深受儒家內在超越文化口口相傳之影響,也見識了讀書人超然之地位,加上農耕文明以農稅為主的稅收構成之下底層農民生存之艱辛,如此種種,讓華國人傾向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也帶著非常強烈的功利心,思想、樂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打敗同齡人,然後獲得稀缺的,可以讓階層上升的資源。

所以,家長在給子女選擇學習內容的時候,往往會以能否增加競爭力為標準,可以的,勒緊褲腰帶、想盡辦法讓孩子學,不可以的,絕對不能碰。

由於瑞秋這個小丫頭小時候想學鋼琴,就讓我不由自主地去了解鋼琴,包括鋼琴在華國的發展史。

二十五年前,華國見過鋼琴的人並不多,但是因為當時政治上的需要,只要有廣播的地方,都可以聽到鋼琴協奏曲《黃河》,這讓很多根本不清楚音樂是什麽東西的華國人知道有一種樂器叫鋼琴,並把它和政治的最高體現聯系在一起,在心裏打上了鋼琴很高級的烙印。

進入八十年代之後,身上的束縛被解除的華國人構建起了理想主義、自由主義的文青時代,思想上饑渴太久的年輕人撿起了音樂、詩歌,會唱別人不會的歌曲,會朗誦甚至是創作別人不知道的詩歌,被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當然,也有比較實惠的好處,那就是容易找到伴侶。”

南易的話讓大家會心一笑,凝神等待聆聽南易後面要說的內容。

“正當年,還是單身的青年是如此,但是已經有了孩子,正步入中年的年輕家長卻把追逐他們逝去青春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許是因為之前打下的鋼琴烙印,讓他們不約而同或者相互影響著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鋼琴。

八十年代初,華國第一批學習鋼琴的孩子大部分都寄托著家長的夢想,功利心並不是很重,雖然孩子們可能更願意把練琴的時間用來玩耍。

到了82-84年,第二批學習鋼琴的孩子和第一批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時候,經商的華國人口袋已經鼓起來,但是他們並不被社會認同,大部分人家長還是希望他們的孩子將來有一份正式且有一定權力的工作。

正好,恢復高考之後的前三屆大學生從學校畢業,一畢業就是幹部身份,工作的崗位也是普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夠到的,於是學習、考大學、當幹部被成為許多孩子的理想,學習鋼琴也有了功利色彩。

或為了增強孩子的綜合競爭能力,或為了出國留學做準備,不過總的來說,第一批和第二批學習鋼琴的孩子還是比較盲目的,他們並不知道學會鋼琴到底能帶來什麽。

1985年,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磁帶進入華國,一下子給華國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原來鋼琴曲可以這麽好聽,原來我也可以聽得懂鋼琴曲,原來鋼琴彈得好可以成為世界名人。

我記得當年的報紙上有不少關於鋼琴的故事,西方的誰因為鋼琴結識了誰,從此走上人生成功道路;哪個鋼琴家到了哪裏受到了大人物的尊重,諸如此類,極大地提高了鋼琴的地位。

可以說,因為理查德·克萊德曼,讓華國本已經有點熱的鋼琴熱進入了一個新高度。

這麽說吧,八十年代初,華國能夠有較好的水平進行鋼琴教學的,不過只有一百多人,更苛刻一點,這一百多人拿出的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比較淺薄和落伍的。

這之後的十年,情況略有一點改善,但是專業的鋼琴老師還是不夠用,水平比較高的鋼琴老師在這十年是稀缺資源,收入都比較豐厚。

進入九十年代,華國的商業氛圍愈加濃厚,商業資本力量開始往鋼琴教學產業注水,鋼琴學習班、培訓班一個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鋼琴老師不夠用怎麽辦?

好辦,彈電子琴、手風琴之類的鍵盤手被拉到鋼琴老師的隊伍中來,音樂嘛,一通百通,鍵盤都長一個樣,熟悉一下就可以上手了。

我們不去管這些鋼琴老師合不合格,就說說商業資本對鋼琴教學的影響,第一就是濫竽充數,讓不少孩子的鋼琴之路第一步就走歪了,打下的基礎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