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9章 偶遇大佬(第2/5頁)

1989年的布雷迪計劃重組了拉美國家在“失去的十年”中積累的債務,墨西哥外債規模顯著降低。從那時起,墨西哥對境外投資者開放本國金融市場,開始將國有銀行私有化。

由於采取了這些政策以及感覺墨西哥要發生某種經濟奇跡,國際資本市場將目光重新投向墨西哥,開始大規模投資墨西哥政府和政府企業發行的證券。

由此形成的資本流入飆升,使該國得以為日益增長的龐大“經常賬戶”赤字融資。

“經常賬戶”余額是衡量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最全面的指標,從1992年至今,這一赤字平均幾乎達到墨西哥GDP的7%,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如此高的赤字是極其危險的。

因為政府開支得到了控制而且流入的資金主要是私人性質的,所以很多分析師,特別是墨西哥的政府高官相信,盡管資本流入的規模非常龐大,但是並不需要為此擔心。

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家都在爭論經濟改革的正確步驟,探尋哪些市場應該先自由化,哪些市場應該較晚或較緩慢地放松管制。大部分專家都同意自由化的最優順序應該是逐步取消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管制,以避免因巨額的資本流入而突然增加流動性,從而導致本幣人為升值。

與這一常規智慧相反,墨西哥選擇在1989年取消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限制,而此時改革才剛剛開始。

采取這樣的改革步驟是對很多因素的回應,例如墨西哥長期以來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的傳統;該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強烈願望,而加入這一富國俱樂部需要成員國放棄對資本流動設置障礙。

墨西哥的戰略與其他緊隨其後的拉美改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智利對於資本自由流動就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以避免危害出口競爭力。

由於沒有限制,國際金融家得以使大筆資金在墨西哥自由進出。僅1993年不到半年時間,墨西哥的資本凈流入就超過其GDP(半年)的8%,與其他國家的資本流入和墨西哥的歷史數據相比,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大部分資金都是短期投機性的,投資於股票市場、私人部門金融工具和政府債券。

到1992年,大量觀察家開始爭論經通脹調整的幣值或者經濟學家所謂的“實際匯率”走強,是否會威脅墨西哥改革的持續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和拉美問題專家魯迪·多恩布什指出:“墨西哥經濟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匯率被高估”。

世界銀行1992年11月公開的一份文件以一種不祥的預感提到,“開放資本賬戶還會使墨西哥暴露在短期資本流動劇烈波動的風險之下,即使國內的經濟政策是正確的,它也會把不穩定的外部沖擊傳導到國內”。

這份文件還提到墨西哥可以“通過提高利率,或讓比索貶值的方法,應對這些危險”。

為了回應這些憂慮,墨西哥當局再次強調了資本流入大部分屬於私人性質,而且政府財政收支是平衡的,因此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它的立場基於以下三條理由:第一,墨西哥官員指出經濟系統本身有足夠的靈活性,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和沖擊,比如有彈性的利率和有限的匯率浮動區間。

第二,生產率的快速提升很快就會出現,這將帶來出口的大幅增加,消除“經常賬戶”赤字和貿易逆差。

第三,長期經濟增長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考慮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情況就更應是如此。

墨西哥央行行長米格爾·曼西拉曾告訴《經濟學人》,貿易不平衡不是問題,因為它與外國基金的流入有關,而不是由擴張性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導致的。

而且,墨西哥當局在進行計算後認為,經過恰當的測算,經通脹調整的幣值高估並不像獨立觀察家認為的那麽嚴重。

然而,這些分析沒有認識到,從長期來看,資本以超過全國總產出8%的速度流入墨西哥,這是不可持續的,到了某一節點,資金流入的速度就會減緩,甚至戛然而止。

盡管對於在長期時間中多大規模的資本流入可以維持這一點並無定論,但分析師可以遵循一些有用的準則,以探究資本流入是否存在對可持續性的偏離。

一般而言,大多數準則都呼籲將“經常賬戶”赤字控制在GDP的4%以下,而在1992年至今墨西哥遠遠超出了這一水平。

看完分析報告,南易敲擊了幾下鍵盤,調出今年會影響世界政治或經濟格局的重大事件、會議統計表,查閱與墨西哥有關的部分。

作為將於6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世界人權會議籌備工作的一部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的代表於1月18日至22日聚集在哥斯達黎加聖約瑟城,通過了《聖約瑟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