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21章 工齡計劃(第2/5頁)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荷蘭農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而從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到二戰結束,荷蘭政府為了促進本國經濟恢復、增強國民購買力,食品及其他基本物資的價格受到政府強力管制,被控制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荷蘭農民為了保障收益,只能通過土地整合等方式增加農業的規模化效應,並通過引進化肥、農藥、農機等手段改善效率。

二戰結束以後,荷蘭農業已經初步實現規模化,隨著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訂,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歐洲共同農業政策也在隨後出台,一個統一的歐洲農業市場漸漸浮出水面。

有了統一的歐洲市場做基礎,荷蘭再一次抓住機會,農業的效率在隨後二十幾年內急劇提升,占據了英、德、比利時等富裕國家的農產品市場。

在這一過程中,荷蘭農業不僅延續了之前的規模化發展道路,還在集約化程度上有了極大地提升,養殖規模成千上萬的豬場、牛場、雞場,這些之前難以想象的農業生產形式得以誕生。

在1984年生產配額政策出台之前,荷蘭農業已經完全從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方式,轉變為了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方式。

相比起規模化發展,農業的集約化進程中,科技起到了更為突出的作用。這些新興技術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在1980年左右,在技術上占優勢的荷蘭農民其人均收入達到頂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2.5倍,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就。

但與此同時,技術雙刃劍的另一面也引起了社會輿論與政府部門越來越廣泛的擔憂,由此促導了整個歐洲農業發展道路的轉向。

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急劇提升,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都面臨著長期的農產品過剩問題,紅酒湖、牛奶湖、黃油山等稱謂不絕於耳。

而彼時歐洲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價格遠高出國際市場,因此政府為了處理大量過剩農產品,不得不花費巨資對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這給歐共體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與此同時,集約化的畜牧業造成的水土汙染、大面積農藥使用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轉基因等新興技術引起的爭論都日漸進入大眾視野,引起了社會輿論越來越廣泛的擔憂,並對所有的問題都在技術上尋求出路的做法持懷疑態度。

在多種因素的推動下,1984年歐共體率先在乳業上實行了牛奶生產配額政策,以限制牛奶在產量上的進一步增加,並在環境保護與乳品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政策調控也在其他農產品上迅速鋪開。

為了應對這些政策的限制,以及發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許多荷蘭農民開始嘗試生產部分生態或有機農產品,並開發農業旅遊等綜合服務以增加收入。

八十年代初,神農南糧進入荷蘭,不但入股了皇家菲仕蘭食品、康柏尼夫等乳業相關企業,還入股了不少農業、果業公司;同時神農南糧還直接收購農牧場、兼並土地,建立了威斯蘭地區郁金香果園、海牙地區溫室農業園、烏得勒支自動化養雞場、格羅寧根地區牛奶牧場。

荷蘭的花卉種植業非常發達,但神農南糧並沒有自己的花卉農場,農業金融正在積極地融入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準備花點時間震蕩一下國際鮮花市場,給後稷農業收購花卉農場創造機會。

誰讓神農南糧沒種過花,不專業,只能想著團結專業人士。

離開郁金花果園,南易又去了海牙溫室農業園。

農業園裏既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玻璃溫室,也有還處在技術探索階段的光伏溫室,頂上蓋的不是全封閉的玻璃,而是光伏板,既用來發電,也用來調節作物的光合作用,技術上的難度不大,但是有初始投入大、成本高的問題。

目前,南易能看到的出路就是“光農互補”,靠農業不能盈利,就走賣光伏的路子,等過幾年技術再成熟一點,神農南糧可以邀請各路專家鼓吹光伏的前景,只要有哪個國家感興趣,對光伏產業進行大力度補貼,馬上可以形成企業吃補貼、吃市場,神農南糧向企業輸出技術和原材料的良性循環。

不僅輸出技術,還可以輸出專利、研發人名義,但凡企業客戶有需求,神農南糧可以把技術相關全部打包出售,客戶可以拿著神農南糧的技術編造自己是經過N年的不懈努力,賣掉了房子、車子,欠了一屁股債,也要堅持研發,諸如此類的勵志故事。

神農南糧絕對遵守契約精神,守口如瓶,不會給客戶帶去不必要的煩惱。

南易在光伏樹莓溫室轉了一圈,又去了不遠處的西紅柿溫室,這裏的西紅柿和其他傳統的不同,植株可以長到三米多高,藤蔓粗壯,樣子看起來和葡萄藤有點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