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3章 目光轉移(第3/6頁)

只要參數夠全面,一個人下一步要幹什麽,完全可以預測出大部分,比如說早上起床是否要撒尿,可以通過對膀胱的數據監控來預測,在睡眠之時膀胱都快炸了,等起床後,不是主觀上不要撒尿就能做到的。

比如一個人說他剛剛上五星級酒店吃了頓飯,只要把他的數據拉出來:一個月薪三千的月光族,信用卡、某唄都已經滯納好幾個月,網貸平台能薅的都薅過了,嘿,這不妥妥的在吹牛麽。

當然,南氏收集數據不是為了用在這種無聊的事情上,籠統的說,南氏的大數據會用於市場預測和消費者下一行為分析,如果有哪國政府需要建立全民監察體系,南氏也不介意進行技術輸出。

大數據運用得當,可比錦衣衛和粘杆處之流實用,對維護一國統治之基石,可以發揮出革命性的作用。

等數據輸入完畢,南易在鍵盤上敲擊了一下,屏幕上立即出現圓柱和圓餅相結合的圖表,各種數據閃爍變幻,乍一看甚是科幻,令人懷疑是外星科技,但其實就是用腳本語言編寫的幾個效果,分解一下,難度相當於九九乘法表。

當然,對可以解答8×9等於多少,但反應不過來9×8等於多少的人而言,的確也是挺難的。

看了會數據,南易再次敲擊鍵盤,屏幕上的圖表又變成信息列表,點開置頂的一條描紅標題,彈出一個窗口,最新的關於俄羅斯蔬菜的信息就羅列了出來,由不同人,包括南易剛才進行輸入,程式按照指定的條件進行篩選歸類,重新排列組合,文表並茂,令人一目了然。

在俄羅斯的私有化規劃當中,有關於土地私有化的規劃,不過目前還沒開始進行,當下俄羅斯的土地,特別是耕地,處於一種非公非私的狀態,國有耕地由蘇修時期遺留下來的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進行管理。

次日,南易一大早就去了位於莫斯科東南方向的列寧國營農場。

列寧國營農場面積有1447公頃,即21705畝,1447萬平方米,是一個專門種植草莓的農場,在豐收季,每天可以向莫斯科供應60噸草莓。

來到農場的門口,南易見到了一個頗有童話色彩的大門,與周圍的郊區平庸建築大相徑庭,大門上面有一塊牌子,上面一行寫著“1918”的紅色阿拉伯數字,下面還有一行寫著俄語“勞動關榮”。

透過這塊牌子,可以得知列寧國營農場應該建立於1918年。

看看大門,南易又往周圍眺望一下,眉頭緊鎖,這裏的地理位置太優越了,相比較用於種植,反而是用來進行地產開發,短期之內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知道這裏有一個國營農場之後,南易就找出資料進行過研究,前兩天更是在近處眺望過整個農場,列寧國營農場可以用於種植的面積超過2萬畝。

假如用於進行科學化西紅柿種植,畝年產完全可以達到5000公斤上下,一年總產量可以達到10萬噸,把莫斯科及周邊的人口全算上,平均每人可以分得15斤左右。

若是不考慮土地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全方位對土地進行透支性種植,短期之內,單單這一個農場,就可以解決莫斯科上百萬人口的蔬菜基本保障性供給。

[一畝地的蔬菜產出(非科學化產業化種植,就是普通農民種菜方式),只能保證兩個正常人的基本消耗,攝入量適中,無需悠著吃,也不是大胃王的極端情況,基本保障性供給就是把一畝地的產出供應給5-10人左右。]

按照目前莫斯科不太正常的蔬菜價格來計算,列寧國營農場一年可以有3億美元以上的銷售額,以後稷農業以往的經驗來分析,除掉生產成本,以及暫時還無法計算實際數字的非生產經營性開支,至少能剩下5000萬美元以上的凈利潤。

這個數字還沒有計算扣大棚的特殊情況,假如農場進行反季節種植,凈利潤還會上升不少。

雖然這樣的利潤並不能持久,只要盧布的匯率恢復正常,利潤就會呈幾何倍暴跌,但可見的五六年之長的暴利期,已經足以讓後稷農業下場。

沒走進農場的大門之前,南易心裏的算計是不計後果的種五六年蔬菜,把土地的肥力耗光之後,再把農場的土地打包賣給地產商或是自行開發。

算計是這麽算計,但這個算計是否能成真不好說,在看列寧國營農場的管理層名單時,南易看到了格魯吉寧這個名字,若是他的記憶不差,這位格魯吉寧不會太好對付。

格魯吉寧1982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列寧國營農場工作,在戈氏1990年公開化改革過程中進入農場管理層,並在改革中把農場變成了股份公司。

蘇修解體進入俄羅斯時代,中央管理和財政系統消失,大部分集體農場無法正常運營,而靠近城市的農場更是舉步維艱,因為農場的職工國有財產私有化股份更容易被開發商和投機者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