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0章 先賞兩耳光(第4/5頁)

南若瓊把自己旅途的起點定在香塂,然後沿著香塂到粵省,再一路北上,半個月前,她抵達蓋平,轉了一圈正準備離開之際,接到了南易的電話,她停住腳步,暫時在蓋平待著。

在辦事處負責人範海澤手把手的教導下,南若瓊很快上手海蜇的收購工作,留在辦事處幫忙。

一般來說,要收購海蜇需要上漁民家裏去收,漁民並不會把海蜇送到收購點來,墾殖集團能把辦事處幹成收購點,在中間付出了不少努力和金錢,又花了三年時間,才把口碑給建立起來。

別人收海蜇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收購點這裏卻可以打白條,硬邦邦、信譽非常有保證的白條。

打白條倒不是想貪點利息的便宜,而是擔心安全問題,等收購季一結束,辦事處會在同一天在鎮派出所的院子裏給所有送貨的漁民結算,這樣,在辦事處不需要長期存放大筆現金,不容易招小人惦記。

“2704斤8兩,7塊7,給你四舍五入,一共是20827塊,下個月5號,去鎮派出所拿錢。”

過好稱,南若瓊給漁民開了一張收據,送走一個漁民,又來下一個。雖然離規定的捕撈季還有幾天,但是有不少漁民會偷偷出海,所以這時候已經有今年的新海蜇上市。

從早上到傍晚,南若瓊一直在忙著過稱,臨近晚飯的飯點,又有一個漁民拉著海蜇過來,南若瓊上前打開一個塑料桶,從裏面撈出一個海蜇頭,用手捏了捏,扔回桶裏,“明礬和鹽的配比不對,第三次脫水也沒脫幹,拉回去吧,我們不收。”

“別別別,小老板,你再看看其他桶。”漁民一聽南若瓊說不收,立馬急了,趕緊打開另外一桶,抓出一個海蜇頭給南若瓊看,“小老板,你看,這個杠杠的。”

南若瓊接過海蜇頭,捏了捏,又放到鼻下聞了聞,“這桶可以,大叔,我們做生意要講誠信,今天就算被你蒙混過關,我們最多上當一次,下次絕對不會再收你的海蜇。行了,你自己上手,把塞進去的次品挑出來。”

漁民聞言,立即上手把加塞進去的幾桶次品挑了出來,老老實實把能過關的幾桶搬到磅秤前。這位漁民聽說這幾天辦事處負責收購的是個小女娃,想著把次品帶過來糊弄,可誰知道小女娃年紀小歸小,但精明的很啊。

臨近飯點,南若瓊終於送走了所有漁民,今天的收購告一段落。

正當她準備歇一歇,一個提著包,頭發花白,但是人看起來非常精神的老先生走了過來。

“周公爺爺,剛從村裏回來?”南若玢看到老先生,客氣的招呼道。

周公姓張,並不姓周,周公只是別人對他的尊稱,他是青松嶺最著名的掮客。

周公原來是個廠長,離休後便幹起了為各地來的海蜇客戶提供服務,包攬下釆購、看貨、雇小工、上車托運等所有的活,客戶只須跟隨著他驗看付錢;等上車托運完畢,周公便與客戶結帳,客戶需付給他每斤海蜇兩毛錢的勞務費。

據說周公每年的勞務費收入在十幾萬以上,這個據說保守了點,周公的客戶來自全國各地,每年要接待好幾撥大客戶,一個客戶收一次貨至少是三四十噸,而他可以穿插著同時服務好幾個客戶。

改革開放為漁民提供了暴富的機會,漁民出海捕撈的海蜇不再由國家統購統銷,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漁民為七毛錢一天工資而紛紛上縣城打小工,還愁沒門路。

而今天,漁民實行了真正的多勞多得,他們財大氣粗地召喚起城裏人來打小工,毎天的工資飛漲到三十元,大批用巨款新建起的漁村是改革開放後的一個縮影。

在青松嶺,十萬元到百萬元身價的漁民隨處可見。

海蜇生意興起,在漁民與各地客戶之間自然而然產生諸如周公這一類的掮客,他熟悉業務,上上下下有各種必不可少關系網,為客戶解除各種難題,左右逢源輕車熟路。

客戶歡迎他,漁民巴結他,當地政府部門也對他刮目相看。

可以這樣說,青松嶺的興盛繁榮靠海蜇,這裏面自有周公必不可少的成績。

在過去,漁民捕撈了海蜇沒人要,周公見多識廣,聯系來了客戶。海蜇腌漬在鹽磯混合液中,但究竟要待脫離混合液多少時間再上磅,就是所謂的空水,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周公開始搞的時煥是控水二十四小時,這也是海蜇出口規範的控水時間。周公一次次壓縮時間,最後定下了“控水”三到五分鐘,成了今天海蜇市場買賣雙方公認的標準。

據說全國的海蜇塑料桶上火車集裝箱,周公是第一個創造者,隨著海蜇產量越來越高,上火車集裝箱是唯一出路。車站本來不同意,說從沒有這種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