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7章 哥倫比亞,血債血償(第2/5頁)

“是的,麥德林集團的人在一次運送毒品的路上,毫無緣由的殺掉了一個‘我們’的人,我老板的老板的人,一名很普通的工作人員,那是好幾年前的事。

我後面的大老板是一個比較小氣,也是比較記仇的人,他和巴勃羅又或者麥德林集團根本不可能存在什麽恩怨,無冤無仇,巴勃羅卻對我們的人痛下殺手,大老板自然要復仇。”

AB說著,指了指酒瓶子,奧雷胡埃拉又給他倒了一杯。

再次呷了一口酒,AB繼續說道:“前面我說了,大老板雖然比較記仇,但也是一個小氣的人,麥德林集團的勢力挺大,找巴勃羅復仇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是大老板不願意見到的。

所以,我和一批人被派到麥德林,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調查,直到把巴勃羅藏錢的地點都了解清楚,直到現在出現了復仇的最佳時機,我們準備在最近采取行動。

大老板曾經說過,去別人家裏作客需要懂得禮貌,今天我來拜訪奧雷胡埃拉先生,就是為了奉上一份厚禮,我們只打算帶走7億美元,不是整數,可能會稍微超出一點,剩下的地點,我打算送給奧雷胡埃拉先生。”

AB的話音落下,一直保持著淡然風度的奧雷胡埃拉,臉色出現了變化,麥德林集團或者巴勃羅有多少現金,他大致有數,如果巴勃羅真的死了,卡利集團完全可以吞下部分現金。

是的,部分,奧雷胡埃拉也不敢惦記著獨吞,他同樣非常清楚裏面的利害關系。

“哪天行動?”

“2月4日,上午7點—9點,準確的時間要取決於巴勃羅先生什麽時候出門曬太陽。”

前些年,巴勃羅做事太過了,不但靠販毒賺了幾百億美元身家,還妄想著進入政界,甚至還對哥倫比亞總統的寶座虎視眈眈。

1976年進入政界,巴勃羅參與和支持哥倫比亞自由黨的組建;1982年,他成功進入了哥倫比亞國會,雖然他只是候補議員,但根據哥倫比亞法律,他自動獲得議會豁免權和外交護照的權利。

與此同時,巴勃羅也逐漸成為公眾人物,由於他的慈善工作,他被稱為“羅賓漢·派薩”,即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羅賓漢。他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的財產來源於他在16歲時成立的自行車租賃公司。

也是在1976年,哥倫比亞新任總檢察長羅德裏格·萊拉·博尼利亞成為巴勃羅的對手,從國會開幕的第一天就指控巴勃羅從事犯罪活動。

巴勃羅於1976年年末被捕就是由博尼利亞的下屬偵辦,幾個月後,自由黨領袖路易斯·卡洛斯·加蘭開除了巴勃羅的黨籍。盡管巴勃羅進行了反擊,但他在1984年1月宣布退出政界。

三個月後,博尼利亞被謀殺。

整個八十年代中期,哥倫比亞司法機構一直是巴勃羅的目標,在賄賂和謀殺了幾名法官的同時,被通緝的巴勃羅於1985年秋天向哥倫比亞政府提出了一項要求,如果政府不將他引渡到美國,他就會投降。

該提議最初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巴勃羅隨後建立並暗中支持旨在與引渡政策作鬥爭的洛斯可引渡組織,甚至被指為了阻止哥倫比亞最高法院研究哥倫比亞與美國的引渡條約是否合憲,而參與支持1985年11月6日極左翼遊擊隊四一九運動,襲擊哥倫比亞司法大廈,並導致最高法院一半的法官被殺的事件。

1986年底,哥倫比亞最高法院宣布之前的引渡條約因戰爭而非法,因為它是由總統代表團,而不是總統簽署,不過巴勃羅對司法部門的勝利是短暫的,新總統比爾希略·巴爾科·巴爾加斯很快與美國續簽了協議。

巴勃羅一直對將他踢出政壇的路易斯·加蘭心存怨恨,在巴勃羅的指使下,加蘭於1989年8月18日被暗殺。

接下來巴勃羅在哥倫比亞航空203號班機上裝了炸彈,意圖暗殺加蘭的繼任者塞薩爾·加維裏亞·特魯希略,其沒趕上飛機從而幸免遇難,但機上107人全部在爆炸中喪生。因為兩名美國人也在爆炸中喪生,美國開始直接介入此事。

到了九十年代,美國緝毒局要治巴勃羅的決心越來越大,哥倫比亞政府承受著很大的引渡壓力,知道這個情況的巴勃羅設法與哥倫比亞政府達成協議。

哥倫比亞政府說服他投降並停止所有犯罪活動,以換取在他被囚禁期間的減刑和優惠待遇,即允許他建造自己的監獄而不被引渡到美國,他將投降並服刑五年。

幾個月前,巴勃羅和政府達成協議,他在自建的豪華監獄“大教堂”服刑。與其說他是在服刑,倒不如說是被禁足,在大教堂裏,所有的一切應有盡有,巴勃羅可以吃大餐,可以有各種消遣,每隔一段時間,送補給的卡車還會順便送幾個女人到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