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4章 血腥味上的正義(第3/6頁)

“哎呀,別扯遠,說武術。”宮雪不依的說道。

“好好好,說回武術,我剛才說到哪了?”

“十八棍僧救唐王。”

“對對對。”南易抿了抿嘴唇,接著說道:“在整個唐代,就沒有關於少林功夫好的記載和傳說。倒是到了明代,有個叫程宗猷的徽商子弟,他跟著少林寺高手學了十年棍法,可以說是正宗少林弟子。

後來他還寫了一本《少林棍法闡宗》,記載了少林棍法的各種精要,少林棍法的起源故事,說是元末紅巾軍上少林寺作亂,拿著燒火棍的緊那羅王突然顯靈,站在山頭上大耍棍法,趕跑了紅巾軍。

從此少林和尚就天天演練這套棍法,並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

這個神話故事當然是假的,但是它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少林寺的人在明代時候認為少林棍法最早是從元末流傳下來的。

也就是說少林寺棍法的起源,理論上不應該早於14世紀,而且,程宗猷其實是第一個留下文字誇少林功夫好的人,他是一個和少林寺有利害關系的人,話只能信一半。

俞大猷,抗倭名將,和戚繼光齊名,並稱俞龍戚虎,少年時拜王宣、林福為師學習《易經》,得到蔡清的真傳,後又拜趙本學學習用《易》推演出來的兵法,再之後又跟隨李良欽學習劍術。

俞大猷天資聰穎,把劍和棍學習的爐火純青,之後又在實戰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技巧,終有一日,他成了頂尖高手。

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學有所成的俞大猷自然想著找幾個高手過過招,正好,那時候開始流傳出‘少林棍法甲天下’這句話。

恰逢那時候又是缺少抗倭兵力的時期,戚繼光去了乂烏招挖煤的苦力,俞大猷一尋思,少林寺武僧數千,裏面的高手應該不少,上山,先比武再招兵,會會天下第一的棍法。

於是,某天,俞大猷就去了少林寺,見到官爺,少林住持自然不敢怠慢,趕緊請出寺裏的高手耍了幾套棍法,俞大猷一瞧,大失所望,忍不住把一眾人狠狠的批評了一頓,‘花裏胡哨的,什麽鬼,真是見面不如聞名。’

他這麽說,少林寺的人自然不服,紛紛叫囂著‘你行你上’。

俞大猷身為實戰無數的高手,哪會怕這種挑釁,上就上,拿著棍,他上了演武場,手指隨意一點,‘你們這一片,還有你們這一片,都給我上。’

比武結果就不用說了,我既然提起俞大猷,自然是他獲勝,少林寺上下可以說被他打個服服帖帖,住持就派了幾個人跟著俞大猷下山,從軍跟著他學習棍法。

幾年後,這些和尚將棍法帶回少林寺,少林棍法這才大放異彩,俞大猷可以說是少林功夫的半個祖師爺,也可以說佛家功夫出自道家。

至於為什麽現在佛家功夫的名頭蓋過道家,這就和我前面說的少林寺富得流油有關系了,窮文富武,不吃好喝好,功夫又怎麽可能練的好。

另外,到了清代的時候,有一本小說叫《聖朝鼎盛萬年青》,那裏面第一次提出了少林派的說法,這本書是當時的熱門小說,那是一印再印,後來其他人再寫武俠小說,要是不出現少林派,那讀者根本不買賬。

寫小說的都是窮書生,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自然不可能和衣食父母過不去,讀者喜歡看什麽,那就寫什麽唄。

這不,少林派就被寫的越來越邪乎,‘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這話也通過說書人的嘴傳的天下皆知,人人都這麽說,百姓自然深信不疑。

不過啊,按照我的估計,少林派的說法能這麽順利就流傳開來,這和少林寺的俗家弟子脫不開關系,能上少林寺當俗家弟子的多半都是富家子弟,他們聯合在一起就是一股不俗的力量,搞不好少林派就是他們在暗地裏搗鼓的。”

“照你這麽說,少林寺的電影也是少林俗家弟子搞的?”

南易搖搖頭,“那應該不是,香塂的編劇其實沒什麽創新能力,武打片幾乎沒有原創故事,他們更擅長改編和跟風,一本《聖朝鼎盛萬年青》就夠吃上一輩子。

方世玉、洪熙官、胡惠乾、白眉、武當馮道德、雷老虎、少林五祖、五枚師太,以及傳說中她的徒弟嚴詠春,就是詠春拳的創始人;

包括後來的詠春門徒葉問,還有他那個很有名的徒弟李小龍,可以說這些人都跟《聖朝鼎盛萬年青》這本書能牽扯上關系。”

“這本書好不好看?”

“不好看,男主角是乾隆,作者把他誇得沒邊了,對他而言,或許爹親娘親還沒有乾隆親,不過回到當時,作者其實有大智慧,屁股坐的正。”

[都水這麽多了,不差一句,《戲說乾隆》其實故事的原型也來自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