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8章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第2/6頁)

對於想要進入牛奶生產業的資本家南易而言,改造基因這種事情不應該是他來幹的,與其等著不知道要經過幾代才能解決乳糖酶,不如直接研究脫糖技術更來的實在。

脫糖技術又分兩個走向,一個是真正脫糖,控制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另外一個就比較簡單粗暴,往純凈水裏兌一點牛奶,然後再兌點調味劑,生產一種全名叫“牛奶含量5%、調味劑含量15%、淡水含量80%的飲料”。

這種飲料可以簡稱“牛奶”,也可以叫“鮮牛奶”、“酸乳”、“煲仔奶”,愛叫什麽叫什麽,反正不是什麽奶,就是什麽乳,得讓消費者能直觀的接收到賣點。

第一類脫糖技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走,第二類脫糖技術卻很快就能研究出可行的方案,目前來看,神農南糧要先采用第二類方案,推出自己的牛奶類飲料,既可以解決乳糖不耐受的問題,又可以把牛奶的價格壓下來。

讓消費者獲得營養的同時,又能少一點開支。

“我真他媽偉大,得給自己點個贊。”

南易自言自語了一句,把資料往後翻了翻,直接跳過脫糖的內容,開始翻閱保鮮相關的內容。

牛奶是鮮制品,常溫下幾個小時就會變質,牛奶的保鮮是一個困擾人類已經長達數千年的問題。

據未必可靠的歷史學家考古得知,一萬年之前,人類就已經通過制造奶酪來降低乳糖,但是一直到近代科學革命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人類都不知道該如何對牛奶進行保鮮。

保鮮又可以分成兩個步驟——殺菌、保存。

牛奶幾乎能提供人類所需的所有蛋白質,這是一種好東西肯定不會錯,僅對牛奶這匹千裏馬而言,能發現它且願意捧它的伯樂比比皆是,牛犢子、人類,還有各種病菌。

為了解決牛奶中的病菌,人類使用過各種辦法,比如說往牛奶裏放青蛙,只要把青蛙放在牛奶裏面泡一泡,牛奶裏的病菌就會減少很多。

這個辦法是什麽時候發明的無從得知,但是這個辦法為什麽會有效,倒是在百來年前被人們給研究透了——原來是青蛙身上的黏液有殺菌作用。

反正是一年又一年過來,各種殺菌的辦法層出不窮,可不管是什麽辦法都不如把牛奶煮熟了再喝有效,但是,在當時的人們眼裏,這並不能算是一個辦法。

生牛奶和煮熟的牛奶完全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在當時喝慣了生牛奶的人嘴裏,熟牛奶直接就是狗屎。

這種認知一直到巴氏殺菌法被研究出來也沒有得到改變,因為人們發現經過殺菌後,牛奶變得沒味道、不好喝,這是面對別人詢問,一種比較文雅的說法,其實他們心裏真正的答案還是“狗屎”。

一直到巴氏殺菌法被發明將近五十年之後,認同巴氏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是從有學識的人蔓延到有威望的人,一直到有資格立法的人在紙上寫下“不巴氏不準賣”,人們才漸漸被迫接受牛奶口感的革新。

其實還是有很多人不以為然,了解過巴氏殺菌法是怎麽做的之後,有人就嘀咕:“什麽巴氏不巴氏,不就是煮,不就是高溫麽,我八百代以前的祖宗就知道這麽幹了,你猜我為什麽不學著做?”

不管人們認不認可,反正牛奶的殺菌問題算是因為巴氏而得到了解決。

可經過巴氏殺菌的牛奶還是保存不了多久,一般常溫下兩天就變質了,保鮮的問題算是邁出了上半步,還要接著走下半步。

關於保存,其實從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冰窖儲冰,用石板來保鮮,用深井來保鮮,阿拉伯人還用陶罐和沙子造鍋中鍋[Zeer陶罐]。

乍一看,所有的保鮮方式都離不開“低溫”,有志於解決保鮮問題的統一了思想,那就是如何獲得或制造低溫。

解決的思路那叫一個千奇百怪,有人說要去南北極運大批的冰塊回來,也有人說在阿爾卑斯的雪山上接上管子,把冷空氣接到千家萬戶,還別說,這個思路非常有意思,後來就有人模仿,只不過解決的不是制冷而是制熱。

後來,冰箱被發明,冷鏈技術和交通變得發達,讓城市裏的人得以喝到農村的鮮奶。

到了五十年代末,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先富起來的大阪人嚷嚷著不要喝北海道的奶,他們要喝澳洲的奶。

聽到大阪人民的呐喊,澳洲的奶農們不答應了,紛紛站出來數落研究保鮮技術的公司,“你們這些廢物到底行不行,聽聽大阪人民的呐喊,你們害不害臊?”

有句話叫知恥而後勇,聽到數落的公司們開始埋頭研究起來。

先是鷹國提出了UHT理論[超高溫瞬時殺菌],接著荷蘭的斯托克公司宣布UHT滅菌設備研發成功,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無菌灌裝技術與UHT技術相結合,從而使滅菌乳工藝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