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0章 派拉蒙裁決(第2/3頁)

根據舍曼反壟斷法案,地方法庭認定,好萊塢八大雖然並未試圖壟斷電影的生產,但在發行環節,的確存在不少壟斷行為,這一點必須要打破。

一開始,紐約地方法院提出一個和八大協商出一個“可以保證充足競爭的影片發行制度”,不過這個思路送到最高法院[高法]審批的時候被否了。

高法認為,紐約地法提出的這種制度根本沒有可行性,更糟糕的是,為了監督八大是否在執行這種制度,不得不浪費人力物力,投入到曠日持久的對八大的日常操作跟蹤中。

這麽幹太不劃算了,還不如想個一勞永逸的好辦法。

這個好辦法就是把影院從八大的大片廠中永久的剝離出去,只要制片、發行和放映不在同一家,那之前八大的壟斷做法自然不攻自破。

最終八大剝離影院的過程持續了三十幾年,直到現在還沒有徹底完成,倒是那些在發行操作中的非法手段,消失的非常快。

按照高法的要求,電影發行不再是多部影片一起打包,而是每部影片單獨談判,根據影片的質量,對所有影院一視同仁。

反過來,影院也不許對發行商區別對待。

不過南易看著手裏關於當初高法提出的策略,這其實也是有漏洞的,難怪現在八大中的好幾家又開始對影院虎視眈眈。

八大按照高法的要求,分拆成一家影片公司和一家院線,雙方不得互相幹涉對方的運作。

如果影片公司希望重新進入放映環節,或者院線想進入制片發行環節,都需要向高法陳情[陳述情況],只有被鑒定為不妨礙行業內競爭,高法才會批復。

這裏就有點扯淡了,只要兩家公司還屬於同一批股東控制,雖然做起來沒有以前方便,可互相照顧一下還是比較容易的。

不過盡管如此,這也造成了八大對電影發行渠道的控制減弱,所有影片得到了比以前更公平的競爭條件,獨立片商的影片又更多的機會進入影院。

這也就造就了現在好萊塢的獨立片商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不過這種情況等裏根上台以後就有所變化,裏根奉行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托拉斯壟斷的監管非常松,他推行小華府、不幹涉、效率優先的政策,相當於把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顛倒了過來。

《舍曼法案》在這個時期,也被重新加以理解,一些過去被認為是壟斷的行為,現在卻合法了。

這就預示著大兼並時期的來臨,從進入八十年代開始,羙國的公司合並案件發生了不少,很多公司都在低調或高調的大肆擴張。

八大自然也嗅到了裏面的機會,1980年的時候,裏根還沒有入主白宮,勒夫氏院線就向高法申請重新開展他們的電影發行業務,萬萬沒想到,高法居然批準了。

雖然有一些附加條件,勒夫氏不能放映自家的影片,盡量不要和派拉蒙裁決發生沖突等等。

勒夫氏院線幾十年前其實是米高梅的一家子公司,這麽一來,勒夫氏又變相的回到米高梅的懷抱。

1981年,哥倫比亞購買華得理瑞德院線48%的股份,同樣獲得許可。

1983年,CBS、HBO和哥倫比亞影業聯合創辦三星影業[TriStar],因為他們的合並被認為可以增加電影業的內部競爭,也沒有遭到阻止。

畢竟,三家公司都是制作和發行公司,並不涉及院線。

可在不久之後,三星影業就開始兼並勒夫氏院線,這個做法居然也得到了高法的鼓勵,最近這段時間,獨立影院的老板們就開始跳出來了,呼籲廢除派拉蒙裁決會危害電影行業的自由競爭,最終損害的是觀眾的利益。

可他們的呼籲,並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三星收購勒夫氏的成功,猶如是打響了八大反攻的第一槍,霎時間,八大就內部吞並,從八大變成了七大。

接著一個個蠢蠢欲動,華納兄弟大打出手,一下子就購入了多家院線的股份;派拉蒙斥資三億美金,一下子就收購了百多家影院。

然後騷操作開始,華納向派拉蒙擁有的院線注資,兩大之間開始強強聯合。

其他的幾大,除了20世紀福克斯,其實都在互相串聯著,目的很簡單,獨立片商和院線都得仰他們的鼻息,獨立電影必須交給七大的其中一家來發行。

否則,就自己一家家的去跑電影院吧,看看有多少人會搭理。

這就保證了七大能夠吃到好萊塢電影行業裏最肥美的那塊蛋糕,獨立片商只能吃剩下的。

要是一個獨立片商認為自己的影片的潛力很好,那就必須交給七大的其中一家來發行,不然就是片子再好,也沒有機會拿到很高的票房。

南易拿出計算器,計算了一下院線的投資回報周期和回報率,又算了算以後影院重新裝修和放映設備更新的投資,計算的結果,他並不看好在北美投資院線,回報周期太長,回報率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