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9章 滬海老洋房一網打盡(第2/3頁)

經過一座低矮的房子,挑高也就三米左右,可卻被搭出一個閣樓,一樓一米九,二樓也就一米一左右高。

在閣樓上,有一張用長條凳和門板搭起來的床,一個老太太戴著老花鏡佝僂著湊著勉強打進屋內的光,在那裏幹著針線活。

她的邊上的被窩裏還蜷縮著另外一個老人,一只有點萎縮和幹癟的腳從被窩裏露出來,應該不是癱了就是有其他什麽病。

老太太的腳邊還盤著一只肥肥的狸花貓,呲溜,一只老鼠從木地板上跑過,它的眼睛就亮了起來,弓著腰,盯著老鼠,準備一擊必中。

弄堂裏的下水道盛發著不太濃郁的臭味,這樣的環境很容易滋生老鼠,這裏是老鼠的樂園。

樓下,在一張雙層床的邊上,有一張六十公分寬,將近有一米九長的飯桌,實木的,看起來很結實,桌面被擦的油光發亮,桌角的木刺裏還卡著一絲絲白色的棉絮。

這不僅是一張飯桌,還是一張早收晚搭的床。

南易又看了看屋內的其他陳設,心裏有了一個判斷,這間屋一共住了八口人,兩個老人、兩對夫妻、兩個孩子;

孩子應該是一男一女,南易已經看到了墻上貼的獎狀,一個男孩名,一個女孩名,年紀也就八九歲的樣子,應該是堂兄妹或者堂姐弟。

這麽逼仄的房子,兩對夫妻是怎麽解決夫妻生活的,南易也有自己的猜測,這家人應該都很喜歡在外面閑逛,而且習慣輪流去外面閑逛。

“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

繼續往前走,南易嘴裏哼著歌曲,腦子裏一個構思在形成。

下午的幾個小時,南易都在弄堂裏逛,一直到萬家燈火點亮,各種味兒的飯菜香傳出,他依然還在逛,等到一家家的晚飯都已經結束,倒夜香的車子進了胡同,一家家的女主人拎著馬桶站出來,他這才離開。

第二天,他依然逛胡同,還帶上了一個照相機,背上了一個黃皮書包,書包裏滿滿的都是膠卷。

第三天,南易又去了徐匯的天平路街道以及邊上的幾個街道,滬海市區的老洋房大多集中在這一帶,而且房子的品質也比較好。

復興中路克萊門公寓、復興公寓,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園、新康花園等,汾陽路著名的花園式洋房住宅,尤其是五原路沿線的當年法租界優雅的韻味至今猶存。

另外長寧的新華路街道、靜安靜安寺街道,虹口乍浦路街道、五川北路街道、盧灣淮海中路街道、思南路沿線,南易也一一都去看過。

南易只看了兩天,走馬觀花,沒時間太深入的去了解。不過,就這走馬觀花,已經把他腦子的構思變得更加完善。

對八十年代的滬海人來說,大部分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滬海夢”,那就是住上新工房的一室戶,如果是兩室戶那就更好。

一室戶,按照後世的目光來看,不過就是一廚一衛一臥,附帶有一個不大的陽台。

臥室比較大,如果人口比較少,可以弄出一個客廳兼飯廳的布局;要是人口比較多,那一間臥室還是要塞下不少人。

相比較弄堂裏,新工房有更大的私密性,也免除了老鼠的騷擾。

當下的滬海人,對“隱私”兩個字非常看重,他們不喜歡去別人家作客,也不喜歡在自己家裏招待客人。哪怕是人情味比較濃的弄堂裏,鄰裏之間說話也喜歡站在屋外。

外地人會對滬海人產生“滬海人比較冷漠”的錯誤認知,因為他們認識的滬海人從來不會請他們去家裏坐坐。

人情冷漠?

不好客?

嫌麻煩?

都不是,那是因為大部分滬海人家裏根本騰不出放一張圓桌的地方。

在南易逛弄堂的時候,就看到一件略顯羞恥的事。

正值飯點,一家人在那裏開飯,可恰逢家裏的一個大姑娘鬧肚子,就這麽,家裏其他人繼續吃飯,而大姑娘就坐在離飯桌不到一米五的馬桶上。

弄堂裏聽到鄰裏之間的閑聊,大部分都會聊到“新工房”,提到這三個字的時候,每個人眼裏都是向往。

而老洋房那裏的情況,就不如弄堂裏的鄰裏這麽祥和。

滬海的老洋房,可以說九成九裏面住的不只是一家人,類似柯鑒真這種一家人住一套房的例子微乎其微。

除了房子外觀比較漂亮外,住的其實比弄堂裏更逼仄,而且鄰裏之間多有爭吵。

爭吵的內容無非就是誰家多用了一點自來水,自己家的油鹽醬醋被其他人用過,抱怨別人家昨晚“叫”的太大聲,吵著自己家孩子之類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