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5章 我想讓你們去送死(第3/3頁)

算了,不可能的事情,這江山不是他老張家的,還管它個逑,先保住自己家的富貴再說,哪肯為了別人犧牲自個。

家天下,家天下,不是自己當家,管他媽狗屁天下,還得是人民當家作主才行啊……”

南易緩了緩自己的情緒,又繼續說道:“1902年,晚清大臣李鴻藻的兒子李石曾去法國留學,他發現當時的歐洲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大豆的作用,於是就在國內招了一群豆腐工人,遠渡重洋到巴黎開豆制品工廠,主要生產豆腐和豆漿。

到了1914年,一戰爆發,巴黎的牛奶就斷供了,他們只能選擇用豆漿來代替牛奶,李石曾就這樣撞了大運,賺了個盆滿缽滿。

李石曾我們不多說,說說那幫被招去的豆腐工人,這幫人雖然基本都是文盲,可因為貧賤不能移,那是相當的愛國。

這些工人以李石曾的工廠為基礎,建了一個留法勤工儉學學校,吸引了一大批國內的學子去巴黎留學,他們中,有兩個非常特別的人,你們知道是誰嗎?”

“知道,兩個都是偉人。”

“嗯,我們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大豆又能記上一功。話說張麻子死的第二年,一個叫摩爾斯的美國人就跟隨遠洋航班登上了我們的國土,他來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尋找我們的大豆,觀察學習種植知識。

三年時間,摩爾斯在東北不斷穿梭,采集大豆材料樣本,當時,我們正處於外敵入侵,軍閥混戰,沒有人意識到大豆的寶貴性。

當然,這也和農民沒受到重視有關,士農工商,看似‘農’排在第二位,可這個農不等於農民,只代表農產品,也就是糧食和經濟作物。

不管是商鞅的商鞅變法,還是漢武帝劉徹的屯田制,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看似經過變法國家都富強了,可農民本身並沒有得到什麽大好處。

農民依然是農民,還是納不完的皇糧,服不完的徭役。也只有到了解放後,農民們才真正的把腰杆子直起來。

嗯,扯遠了,言歸正傳。

那時候農民不受重視,根本沒幾個人會平等的和農民對話,突然來了一個洋鬼子,不僅是和他們平等對話,還是折節下交、虛心請教。

換了我是當時被他請教的農民,也會把大豆的種植技術和需要注意的要點都全盤托出,種地的那些知識,什麽時候值錢過?

就這樣,摩爾斯在東北花費了三年時間,收集了超過四千多份樣本,每份都涉及大量的種植技術和種子,甚至,生長周期都有照片留底。

三年後,摩爾斯返回了美國,帶走了我們所有有價值的大豆種子,還有積累了五千年的農耕技術。

摩爾斯在美國大力推行大豆種植,和美國農民分享我們的農耕技術,正因為他做了這些,他也被稱為——美國大豆之父!

在摩爾斯的推動下,美國看見了大豆的價值,對大豆的種植大力扶持,兩年時間,美國大豆的產量就超過了日本。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為了截斷美國的糧食進口,便下令禁止他們本土和東北向美國出售大豆;

為了保證大豆的穩定供應,美國對農民發放了種植補貼,只要種植大豆,就可以領到補貼,除此之外還到處分發宣傳冊給農民。

上面寫著:‘請記住,種大豆就是幫助你們的祖國打敗敵人!’

在自我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美國農民紛紛拋棄玉米,轉而種植大豆。又經過兩年的時間,美國大豆的產量就占全世界的六成。

由此,大豆進入美國時代!

1954年,在艾森豪威爾的授權下,美國正式頒布了《第480號公法》,通過這部法案,美國可以通過出售、借貸、贈與等方式,向全世界的缺糧國家援助糧食;

這些糧食會以受援助國的貨幣結算,所得款項的25%用於糧食的運輸和推銷,75%以貸款或贈與的方式交給受援助國家,但需要美國監督。

艾森豪威爾這麽做,像不像無私奉獻的大善人?”

“老板,我們的老連長跟我們說過,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友好,只有永遠的利益。”螞蚱說道。

“嗯,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我還沒說完,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