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一百二十七 被黑

宋仁宗時期

大臣們聞言總算松了一口氣, 雖然不知道誰是這個倒黴的龐太師,但是忠臣名臣就好。

放下心來的大臣,尤其是正在執宰或之前執過宰的大臣們終於有心情追究到底是誰造的謠了。

在大宋,楊家並不出名, 楊業是個悍將, 但歸宋後不久就死在了雍熙北伐中。關於他的記載真不多,楊業死後, 其長子楊延昭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去世, 楊家就沉寂了, 要不是狄青後來提拔了楊家第三代楊文廣, 楊家早就被遺忘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沒想到這個名聲不顯的楊家在後世居然家喻戶曉, 剛知道的時候眾人還有些酸, 但很快眾人就意識到不對勁的地方——潘美和楊家一起家喻戶曉了。

但潘美是作為害死忠臣良將的奸臣被人所知曉。

受人唾罵, 臭名昭著,在後世可謂人人喊打。

可潘美冤啊,雖然楊業的死他也要負責任, 但主要責任不在他, 在監軍王冼。

潘美有錯,但罪不至此。

當時他們知道潘美在後世人眼中的形象後還唏噓了好一陣子。

沒想到這麽快就輪到他們了, 而且這個龐太師比潘仁美還惡名昭著。

心塞。

所以這個倒黴的龐太師是誰啊?不會真是龐籍吧?

此時的龐籍仍不覺得‘龐太師’說的是他, 一則太師位高,不易輕封;二則他行得端做得正,為官盡職,怎麽可能會做出通敵叛國之事?

再說了,狄青就是他提拔的,他怎麽可能會陷害對方, 一旦坐實了狄青通敵叛國,他這個舉薦人也難逃其咎。

綜上,龐籍覺得書中的龐太師說的肯定不是他。

然而事實總是那麽的出人意料,龐籍聽到天幕的話,不可思議地瞪大眼睛。

【是的沒錯,歷史上龐太師的原型龐籍是個忠臣,而且還是個文武雙全的能臣,在重文抑武的宋朝非常難得。

龐籍也不是戲曲小說和電視劇演的那樣是宋仁宗的老丈人,他是大中祥符八年,也就是公元1015年考中進士後,從司理參軍(從九品)一步步升上去的,直到公元1051年,才第一次稱相。

沒有任何裙帶關系!

龐籍用了三十六年才拜相,期間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鎮守邊關,收復失地,削減軍費、整頓軍務,嚴肅軍紀,得到邊關軍民的愛戴等,他還提拔了狄青、司馬光等人。

司馬光就不提了,狄青可是北宋中期最耀眼的一顆將星,別忘了在《三俠五義》原著裏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狄青是武曲星下凡。

能被說成武曲星下凡,足以證明狄青在軍事上的能力。

可是狄青在嶄露頭角之前在軍中只是小卒,他16歲充軍,直到32歲才被賞識,此後十二年平步青雲,累升至樞密使。

樞密使是宋朝武將最高的官職。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狄青一個臉上被刺了字發配充軍的人能坐到這個位置真的很了不起。可如果沒有範仲淹、韓琦、龐籍等人提拔,狄青不見得能坐上那個位置。

因為那是重文抑武的大宋,光會打仗可不行。

不過也證明了龐籍慧眼如炬。

可惜這對伯樂和千裏馬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都不好。

狄青在明代長篇小說《楊家府演義》中被塑造成一個妒賢嫉能的小人形象。

在演義中狄青先是自己被叛軍擊敗,之後又對朝廷任命的新任統帥楊宗保不滿,並設計陷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後來這個情節又被各地方戲曲、評書進行加工、改編,奸臣狄青這個形象開始深入人心。

然而歷史上的狄青戰功卓著,是北宋傑出的軍事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更重要的是楊宗保這個角色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並不存在,歷史上楊家將比較出名的第三代是楊延昭的兒子楊廣文。

狄青對楊廣文有提攜之恩,演義中陷害楊家將的說法純屬虛構。

一直到清代,狄青奸臣的形象才得到平反,出現了《萬花樓》《五虎平西前傳》等以狄青為主角的正面形象作品。

龐籍就倒黴得多了,龐太師的陰狠歹毒、無惡不作太深入人心了,壞得家喻戶曉,而且愈演愈烈完全沒有平反的機會。

戲曲評書、小說演義以及影視中,龐太師鬥楊家將整整四代人,感覺龐太師除了和楊家將作對沒別的可做了;

除了楊家將外,包拯也是龐太師的一大強敵,在各個影視作品中,和包拯從少年包青天鬥到老年包青天,而且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狗頭)。

還有和三俠五義、呼家將等作對。

總之,龐太師很忙。】

真正的龐籍本人當場石化。

有種所有人都懷疑龐太師是他,但他堅信不是自己,結果卻啪啪打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