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八十七章 穿越者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誰?誰幹的?

劉徹懵了,他什麽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他怎麽不知道?

他只不過是“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罷了,可沒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汙蔑!**裸的汙蔑!”秦國只用法家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他會這麽傻只用儒家??

要是真罷黜百家,朝堂上那些大臣哪裏來的!主父偃、桑弘羊、張湯、張騫、衛青、霍去病……哪個是儒家出來的?

他不過是看中儒家的識時務罷了,董仲舒提出的儒家學說可不是春秋時孔子那套, 董仲舒可是在裏面加了不少東西,用於教化民眾再好不過。

即便儒家如此識時務,他也沒有獨尊儒術啊!!這個謠言誰造的?

**

長安

已經稱病辭官的董仲舒聞言心中一哽,自天幕第一次出現到至今已有一年多,他就看清了儒家在後世並不受人待見。

但他萬萬沒想到,後世竟然如此厭惡儒家。

就差直接表明儒家誤國誤民。

董仲舒漲得臉色通紅,他哆哆嗦嗦地指著天幕, 卻半天也說不出一個字。

最後, 拂袖長嘆了一聲, 漢朝之後的儒家到底幹了什麽事,竟然導致後世如此厭惡儒家?

天人感應是廢了,但“王道政治、天人合一、三綱五常、修身養性”哪裏不對了?

已經五十九歲,頭發花白的董仲舒怎麽想也不明白。

其他朝代被重用的儒士紛紛躺槍, 眾人開始慌了, 天幕已經不是第一次貶低儒家,次次如此,哪裏還有他們的活路?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 表彰六經以來,四書五經一直是天下讀書人必讀的書,科舉也會考這些。但天幕出現後,朝廷不僅增加了其他科的取士名額,還減少了明經科的取士名額。

再這樣下去,誰還會以考明經科為榮。

……

【插個題外話,近代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是儒家信徒班固捏造的事實,讓漢武帝背了數千年的鍋。

說是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漢武帝覺得這個時候的儒家學說符合他的治國理念,於是就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

有意思的是“罷黜百家”這句話最早記錄於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而班固是東漢的史學家,與漢武帝相距了二百多年。比《漢書》更早的《史記》並沒有提到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

而且當時董仲舒獻給漢武帝的儒家思想並不是春秋時儒家思想,而是融合部分道家、法家、陰陽學家理論的儒家學說。

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用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漢武帝也沒多尊儒,用的還是外儒內法那套,相當於給法家穿了件好看的外衣(狗頭)。

畢竟漢武帝是個比較注重實在的帝王,用儒可以,但得用會幹實事的儒,比如公孫弘。

一直到漢宣帝,漢朝用的還是以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儒家得到重用,成為朝堂上的主流,是從漢元帝開始的。隋唐之後才正式形成“獨尊儒術”的局面。

明清時儒學徹底成了禁錮思想的工具。

到現代,我們回顧歷史,就習慣性把鍋甩給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和提出這個說法的董仲舒,認為儒學禁錮國人思想數千年、耽誤科技發展就是因為他兩。

但兩人都挺冤,漢武帝沒有實行獨尊儒術,而且儒家對漢武帝的評價並不高。

董仲舒提出的也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沒有受重用。】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儒家對他評價不高?怎麽個不高法,你說清楚啊!

他都“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了,還想讓他怎麽樣?難道想要讓他“獨尊儒術”?

做夢呢!

看來得找董仲舒這老家夥好好談一談才行。

還有漢元帝怎麽回事?怎麽可以只用一家之言?劉徹不解,並嫌棄道:“這個漢元帝是誰的後代?去病快問問!”

霍去病無語了:“……”

好在漢武帝也只是說說,並沒有指望霍去病真能問,他在思考“元”字作為謚號是怎麽意思,是美謚還是惡謚。

想了又想,終於確定是行義悅民的意思,和他八竿子打不著的一個謚號。

也算美謚,但他看不上這種謚號。

劉徹松了一口氣,還好!是美謚,也就是說明大漢沒有混在這小子手上。

【我覺得古代科技發展不起來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單單是因為“獨尊儒術”而已。

現代科學發展的關鍵在科學家職業化,現在提起科學家,除了崇拜就是崇拜,科學家就是天才的代表,發明專利和冠名權更是讓他們名揚天下,是一種很崇高的職業。

讀書那會寫作文,誰沒寫過夢想做一名科學家?但長大後才發現,科學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智商不夠根本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