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五十八章 澶淵之盟

【前面說的是父母遺傳, 也有一些很穩定的父系或者母系基因遺傳。

就拿我們這次說的大宋背景舉例好了,趙光義的基因就很穩定,除了一個基因突變的宋哲宗, 趙光義這一脈的皇帝一脈相承的懦弱,怯戰的基因被他們刻在骨子裏。

從趙光義高梁河戰敗開始,趙光義就對戰場有了心理陰影,不敢再禦駕親征, 所以有了貽笑千年的勝利——瓦橋關之戰。

瓦橋關之戰是發生在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公元979年, 十月初一, 遼景宗與群臣商議出兵。十月初八趙光義下令讓五個州的將領率兵增援瓦橋關。

在此之前, 大遼對北宋發起的滿城之戰和雁門關之戰都輸了,遼景宗不服氣,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於十月十一日出征。

趙光義得到消息後,覺得遼景宗都禦駕親征了, 他不禦駕親征有點沒面子,於是他也決定禦駕親征。

但他又有心理陰影不敢上戰場, 怎麽辦呢?拖!

遼景宗在十月二十日的時候已經到達了固安, 趙光義十一月初七才下詔北巡,注意不是禦駕親征,是北巡(狗頭)。

十一月十日趙光義從開封出發, 十四日到達長垣,現在從開封到長垣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 趙光義用了四天, 就算古代行軍速度再慢也不可能用到四天,這簡直比蝸牛還慢。

一直到了十一月十七日,趙光義才磨磨蹭蹭到了大名府, 大名府是當時河北最南端的一個府郡。

而此時遼軍已經四戰四勝,凱旋而歸了。

但在宋史中的記載,這場戰爭是北宋贏了,趙光義甚至留下了“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的感慨。

然真實的情況卻是趙光義害怕上前線,一直拖著,等遼軍班師回朝了就對左右說:“瞧,遼軍一聽到朕禦駕親征就望風而逃。”

這就是貽笑千年的勝利。

趙光義對戰場有心理陰影這其實可以理解的,畢竟高梁河之戰中他大腿中了兩箭,差一點就被耶律休哥活捉,而且傷好之後每到陰雨天腿就疼,一直在提醒他當時的危險。

但不能理解的是他不敢上戰場還要下詔北巡,拖拖拉拉耽誤戰機。

這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他那點忌憚武將的小九九,令五州將領率軍援助瓦橋關,卻沒有指定一個陣前總指揮,導致五州將領誰也指揮不了誰,各自為戰,輸得一塌糊塗。

瓦橋關之戰宋軍四戰四敗,趙光義要負大部分責任。

趙光義之後的宋真宗更加一言難盡。更可怕的是宋真宗是大宋最後一個禦駕親征的皇帝。

而且宋真宗的禦駕親征還是被宰相寇準“挾持”而來的,宋真宗本人並不想上戰場。

因為皇帝禦駕親征,大大的鼓舞了士氣,加上指揮得當,這場宋遼戰爭中北宋贏了。

然後在宋軍占優勢的情況下,宋真宗主動要和遼國議和。

遼國打了敗仗正士氣低落呢,一聽大宋要議和,瞬間滿血復活,並且獅子大張口,說議和可以,但是大宋得歸還之前周世宗北伐取走的“關南之地”。

這麽喪權辱國的條件就算是宋真宗願意,宋朝的官員也不願意啊,何況寇準本來就反對議和,寇準當即就表示遼國太過分了,我們應該乘勝追擊收復失地,為什麽要議和?

宋真宗沒有采納寇準的建議,派了使者去和遼國說,只要遼國退兵,大宋可以每年給遼國一些銀、絹,至於遼國提的領土要求不能答應。

僵持之下,按照宋方給出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商議銀絹數量時,曹利請示宋真宗,宋真宗說;“實在不行的話,一百萬也可以。”

還是寇準威脅曹利,“雖然官家有旨,但你去和遼國交涉,答應所給的銀絹絕對不可以超過十萬,否則,你就不用回來了,那時我必砍了你的頭[1]。”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這裏提一下,宋真宗泰山封禪的理由之一就是簽訂了可歌可泣的“澶淵之盟”,為大宋帶來百年和平。

後世評價大宋雖無燕雲十六州,卻收十倍之功,澶淵之盟是利大於弊。

但澶淵之盟帶來的和平讓後來的宋皇帝愛上了這種花點小錢就能買來的安定,從此北宋放松了軍事力量,沉溺於這種虛假的和平之中,毫無居安思危之心,為後來的亡國埋下了導火線。

從宋太宗到宋欽宗八個皇帝,除了一個哲宗主戰,其他全都遺傳了趙光義的怯戰基因,不得不說趙光義的基因真強大。】

宋太.祖時期

趙匡胤眼前一黑,破口大罵:“趙光義你生的好兒子*;amp;;amp;*…(臟話)”見過打敗仗求和的,沒見過打勝戰還主動求和的。

這鱉孫到底是趙光義哪個兒子?

隨隨便便就許出去一百萬銀絹,錢多燒手嗎?

丫的,不給他把這筆錢掙回來,他就讓這小子體驗一下什麽叫人間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