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五十章 正史、演義

大秦

秦始皇翻看《錯穿三國》下冊, 看著看著皺起了眉頭,沒看前兩冊直接看下冊有種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

尤其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是什麽?

對於軍功制走到頭的大秦,秦始皇迫切的想知道後世采用什麽制度選舉官員, 可他只能從書上知道自秦之後將近一百年的時間門,選拔官員一直采用的是世官制。

世官制不難理解,大家族世代為官,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采用的基本就是這樣的制度。

之後是漢武帝,也就是天幕說和他並稱秦皇漢武的那個漢武帝開創了察舉制。

書中的意思察舉制看重是德行, 德行這種東西是可以偽裝出來的,所以察舉制弊端很明顯,到東漢末年就被玩壞了。

然後曹操開始了一段唯才是舉的選拔方式,但並不長久,曹丕上位後采用了陳群的建議, 啟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雖然比察舉制先進,缺點也很明顯,甚至九品中正制後面的科舉制也有缺點。

書中說制度都是人定的,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管制定多優秀的制度,一段時間門後都能被人找到漏洞, 然後鉆空子為自己牟利。

所以書中最後采用的是科舉制選才和察舉選德,兩者並行, 選出德才兼備之士。最讓秦始皇詫異的是察舉制選拔的權利竟然在百姓手中。

這種方式簡直聞所聞問, 見所未見。

思考其可行性後,秦始皇搖搖頭,行不通的,世家望族絕不會同意讓低下的黔首對他們指指點點。

然後秦始皇就看到書中劉曦在各地開館辦學, 專收陣亡將士的後人,普通百姓也能交些許學費入學。

收買軍心?這倒是個辦法,軍隊捏在手裏,士族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

可才剛開館辦學,就頒布新的選拔方式,不妥不妥,至少得培養出大批人才,不在乎士族後才可緩緩圖之。

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辦成。

**

秦始皇在看《錯穿三國》的時候,扶蘇也在側殿看《三國演義》,因為是白話文,又有標點,一些名詞還有備注,扶蘇看得毫無障礙。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

從桃園豪傑三結義到劉備三顧茅廬,扶蘇越看越投入,看到諸葛亮舌戰群儒,更是忍不住叫了一聲“彩!”

然後他就聽到一道低沉熟悉的聲音,“看什麽這麽入迷?”

扶蘇嚇了一跳,把書一合,立即起身行禮,“阿父,您怎麽來了?”

秦始皇目光落在封面微微向上翹的《三國演義》上,身邊跟隨的宦者立即秒懂,彎著腰走到扶蘇的書案前雙手捧起《三國演義》獻給秦始皇。

秦始皇接過書隨意翻了兩頁,“作為秦國的公子,看漢朝的史書這般投入,還連聲喝彩,”說罷,目光轉到扶蘇身上,“可是從中窺到了什麽利於大秦的事?”

扶蘇慚愧地低下頭,“兒臣知錯。”

秦始皇淡淡道:“自己去找蕭何。”

扶蘇躬身行禮,“諾。”

漢武時期

這次的直播最讓劉徹在意的就是茂陵被盜和大漢江山的未來,其實這也能歸類為一件事。大漢江山不存,他的茂陵自然也不存。

劉徹沒心情從頭開始看書,直接翻開目錄找提到茂陵的章節。

沒過一會,劉徹就看到他死後四年,墓中陪葬的玉箱、瑤杖就出現了市集上。

劉徹怒而拍桌,“豈有此理,居然監守自盜。”死後四年,茂陵守衛森嚴,盜墓賊如何能入,除了監守自盜,還能是什麽?

宣室殿一同翻看《三國志》和《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的大臣被嚇了一跳,紛紛擡頭去看劉徹。

見劉徹雖氣急敗壞,但仍在看書,眾人對視一眼,當做沒看見,繼續忙自己的事。

……

漢光武時期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敗;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百姓流離失所;黃巾起義的爆發……”劉秀看著《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中記載的東漢滅亡原因,眉頭就沒有舒展過。

尤其是看到東漢中後期的十位皇帝平均上位年齡不超過十一歲,平均死亡年齡不超過十九歲後,劉秀沉默了。

掌權者無能,政權落入外戚宦官手中,外戚宦官只顧著爭權奪勢,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流離失所,可不得發生動亂嘛。

經歷過王莽篡漢立新朝,群雄相爭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地劉秀對此並不陌生,甚至回想那段時光還會心有余悸。

若是百余年後大漢再次陷入那種情況,那亡國也不足為奇。

只是這一次,漢室並無能人再擔負起匡扶漢室的重任。

是時也命也,還是萬事皆有轉機呢?

劉秀垂下眼瞼,陷入沉思。

***

三國時期,曹操陣營

郭嘉蹙眉:“這謀士天團誰排的?怎麽咱們名次這麽靠後?第一名居然是諸葛亮,第二名司馬懿,第三名是文和,文若居然屈居第四,公達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