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二十三章 像他

聽到天幕說結束今天的直播,劉徹都顧不上詢問中獎的是不是衛青和陳皇後,“??這就沒了?”他的火器制造呢?

不是,沒有漢史也就算了,怎麽連他心心念念的火器制造書籍也沒有?

劉徹懷疑天幕在針對他,但他沒有證據。

不甘心的劉徹轉頭找安慰:“仲卿,要怎樣才能在天幕的框框中留言呢?”

衛青:“……臣不知。”

好在劉徹也只是問問,沒指望衛青能問答上,轉而問起中獎的事情,“對了仲卿,中獎的可是你?”

衛青點頭,猶豫了一下說:“中獎的人似乎都是天幕提到的書中主角。”

“這個朕知道,”劉徹暗示道,“朕對那個零食大禮包挺好奇的,仲卿收到獎品後可否讓朕也開開眼。”

言外之意,他喜歡,能不能把獎品送給他。

衛青當然是立即表示:“臣收到後,會第一時間進獻給陛下。”

**

與此同時,大唐

天幕暗下去後,李淵和朝臣們終於有時間去消化天幕所說的內容。

要完全消化天幕所講的內容,首先要了解史書中都記載了什麽。那麽問題來了,書只有幾本,不夠分怎麽辦?

李世民想了個法子,拿出一套《隋唐五代史》讓內侍給他們念給文武百官聽,剩下的他一份,李淵一份,宗室一份,三省六部一份。

眾人都沒異議。

為了相互不影響,看書的在一處,聽書的在另一處。

李淵是抱著譴責李世民殺兄屠弟、逼父退位,還生出了李隆基這種不肖子孫的心態翻開《隋唐五代史》。

隋朝部分沒必要看,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段歷史,跳過。

唐王朝的建立,說的應該是他吧,這個好,從這開始看。

然而剛看沒幾行,李淵臉色便扭曲起來,後世史書怎麽回事,為什麽非要追查人的祖先,他不是西涼李暠之後礙著誰了?

嗯,說得挺中肯,看來後世還是很認可他取隋而代之,結束亂世。咦,怎麽就沒了?他堂堂開國之君就這麽幾頁紙?

李世民占的篇幅都比他多,豈有此理!

李淵憋著氣往下看,待看到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時顱內簡直要高血壓了。

那不就是天幕出現的第二天嗎?所以要不是天幕出現,他現在已經是太上皇了是吧?李淵怒吼:“李世民!”

李世民看得比李淵還快,聽到李淵怒吼,摸了摸鼻子,賠笑道:“阿耶,史書分析得對,我與大哥之爭不僅僅是儲位之爭,更是新舊官僚、勛貴宗親之爭,是避無可避的矛盾。

就算沒有玄武門之變,將來也會有別的政變。”

李淵氣得冷笑:“難不成你殺兄屠弟、逼父退位還有理了?”

“阿耶,書上說今年有霜旱之災,還有突厥侵擾。我們暫且將這事放一放,先處理國家大事如何?”

李淵冷哼了一聲,重新坐下,算是默認了。

貞觀初年,連續四年的蝗災,還有突厥侵擾,李淵看得眉心直跳,他能做到世民為了安撫百姓生吞蝗蟲的地步嗎?

能在數年災情的情況下平東突厥嗎?

李淵長嘆一聲,史書對世民評價如此之高,天災降臨時,朝臣和百姓會不會拿他和世民比?

倘若他在位期間對災情的處理沒有達到史書上的記載,朝臣和百姓會不會想換一個皇帝?

李淵頓時心亂如麻,將手中的《隋唐五代史》放下,還是看《威鳳賦》換換心情吧。

李世民看到史書對自己的評價,“益多損少,古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4]。”嗯,還算中肯。

既然未來的他能說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5]。”

那提前得知未來的他定能做得更好,他要超越歷史上的“唐太宗”。

激情滿滿的李世民接著往下讀,讓後被哽住了,唐高宗竟然是他和觀音婢的第三子。

承乾因為他過於喜愛青雀,唯恐他會廢立太子,遂密謀殺害青雀,被他廢了,同時青雀也被斥責,最後只能立李治為太子。

李治幹得還不錯,像他!但這武則天是怎麽回事,怎麽是兩朝?

帶著疑惑不解,李世民接著往下看,越看越心哽,很快就到了難以呼吸的地步,他連忙從袖子裏掏出太醫配的保心丸吃一顆。

李世民看著桌案上的書,臉色十分難看,他的大唐被女人半路竊走了。李唐的子孫幹什麽吃的,被女人把持朝政也就算了,連國號都被改了!

不對,天幕說唐朝國祚將近三百年,而且大唐被竊國時安史之亂還沒發生。

所以後代子孫肯定將唐朝從那個女人手裏拿回來了,李世民長舒了一口氣,捧起書繼續看。

這一看一直看到了安史之亂,前面的盛唐有多振奮人心,後面的安史之亂就有多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