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章 漢武帝竟是我自己

趙光義暗戳戳的給趙匡胤上眼藥,並不知道他詆毀的就是自己的後代。

趙匡胤死死地盯著地圖集上的南宋,他實在想不通京師是怎麽丟的,他一直知道開封易攻難守,故而留守京師的兵馬比歷朝都多。

不僅如此還將開封打造得固若金湯,除了天然優勢的黃河天險,還有外城、十二座城門、六座水門,每座城門後面都設有甕城;為了方便射殺躲在死角的敵人,外城還設了馬面和團樓、女墻;除了這些還有護城河、吊橋、羊馬城、拐子城。

所以,京師是怎麽丟的?他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更想不通的是,南遷後為何定都臨安(杭州)而不是金陵(南京)。

就東南地形來說,金陵位置最好,進可攻退可守,怎麽看都比臨安好,臨安位置太偏東南,並不利於北伐,退也只能往海上退。

難不成大宋已經弱到只能往海上退了嗎?

一想到有這個可能,趙匡胤臉色黑得可怕。

趙光義眼見不對,試探地叫了一聲,“大哥?”

趙匡胤咬牙切齒,一字一句道:“不要讓我知道丟了京師的後代是誰,不然我定要讓他不悔來這世間一趟。”

……

漢朝

劉徹對掛式大地圖愛不釋手,親自將它掛在了宣室殿的墻上,代替了原來的輿圖。

心道這輿圖繪制得真好,脈絡清晰,色彩分明,原來的輿圖和它一比簡直不堪入目。可惜了,他沒搶到地圖集,不然就能一眼分辨出這地圖上那些是大漢現有的疆域,哪些暫時還不屬於大漢。

傷心,難過。

不行,下次天幕再賣書得多讓一些大臣搶才行。要是人人都能買就好了,那他就能讓大漢的百姓都去搶購,總能搶到一兩份。

天幕裏的個人貢獻度到底是怎麽算的呢?為何有人高,有人低,有人甚至沒有呢?

莫非和身份有關?那他的貢獻度應該是最高的吧?

劉徹正思忖著,突然被汲黯一聲大叫嚇了一跳,他眉頭皺起,不悅道:“何事?”

這個汲黯平日裏不是最講究規矩嗎?平時坐姿儀態不雅都要被他說,怎麽這會不講規矩了?

汲黯喜形於色,“陛下,臣在書中發現了一年三熟的水稻。”

劉徹拍案而起,“什麽!快呈上來給朕看。”

因為劉徹的猶豫,朝臣們並沒有搶小說,只買了兩套,後面想買已經沒了。為了盡快找出書中的內容,他們把書拆了,一起研究。

汲黯小心地將案桌上的幾頁書籍交到劉徹手中,“書上說百越之地的交趾,水稻能一年三熟,其他地方也可一年兩熟。”

一年三熟的水稻太誘人了,哪怕汲黯信奉黃老之學也忍不住想若是南越能歸附大漢,成為大漢的郡縣,產出的糧食能養活天下多少百姓。

劉徹怦然心動,他想打匈奴,從繼位起就想。奈何朝中主和派居多,來來去去就是打仗會使百姓流離失所,耕田無人耕種,不利於國家安定那套,總結起來就是沒錢,別打。

若是能把百越之地收回來,那打仗的軍資不就有了一部分了嗎?

劉徹摩挲著手裏的幾頁紙所有所思,沒想到這書中竟還有這樣的驚喜,若是再學會裏面的灌鋼法和煉焦法,他的滅匈奴大業指日可待啊。

天幕果然是來助他的!

汲黯忍不住道,“陛下,僅這本書中就有這麽多有用的信息,若是能將天幕所展示的書都買下,那大漢定能長盛不衰,國祚綿長。”

“還用你說,”劉徹瞥了他一眼,“來人,召長安縣令覲見。”

——

大秦,因為小說講述的是秦國的故事,買小說的人挺多的,連王賁都買了一套。

為了方便交流,朝臣們沒有各回各家,湊在宮室內一起研究小說裏的內容。

在卷生卷死的秦國能坐上九卿位置的人能力都不會差,雖然一開始看得磕磕絆絆,要時常停下來猜想是什麽字,但好在人多,一交流大致就有了定論。

沒兩天,大秦的朝臣們已經能順利看下去了,甚至還將沒見過的字抄在竹簡上,用小篆備注。

扶蘇和一眾公子公主也在其中,自從知道秦二世而亡後,皇室成員對未來充滿了恐懼,他們急於尋找挽救大秦之法。

這兩本來自天幕或者說來自後世的書就是他們可以抓住的希望。

然而這書有毒,讓人越看越上癮不說,還忘了自己原本的目的。就想看結局,看完結局後又覺得心裏空落落的還想再看一百章,該記住的重點一點沒記住。

兩日後

頂著黑眼圈的陰嫚公主意猶未盡道:“這書真好看,就是太短了。”

公子高點點頭,“雖然書中言語直白單調,但不失為一本好書。不愧是來自後世的書,不堆砌辭藻,不重韻腳,只用簡單的言語就能寫出這麽好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