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215 可惜你沒有(第2/3頁)

但前提是———不出意外。

雖然《亡國之君》目前的單日最高票房只有《未來之戰》的一半,可因為顧熠主演電影票房的不確定性,影評人們不敢斷言,也不敢提前為《未來之戰》慶祝。

萬一呢?

《山花》最後拿到了12億票房,《偶像之死》也不聲不響地突破了20億。

顧熠參演電影的質量大多不錯,但人人都能看出來,《亡國之君》是遠超不錯這個層級的。

沒有名導、沒有知名演員、結局BE的《偶像之死》尚且能拿20億,已經拿到春節档單日票房冠軍的《亡國之君》會止步於此嗎?

顯然是不會的。

……

「橙皮」除了三刷《亡國之君》外,也成為了粉絲群實時票房數據播報員。

春節不用上班,也不用寫作業,每天一睜眼就看《亡國之君》的票房數據,讓人以為劇組每天都給她發工資。

每天睡覺前通常是———

我現在就去睡。

三分鐘後:明天如果票房有2億的話,《亡國之君》就破10億了。

五分鐘後:如果票房每天都能有1.5億,20億妥妥的。

她學生時代都沒這麽用心算過數。

她會這麽做,不僅是因為自己顧熠粉絲的身份,也因為她覺得《亡國之君》這樣的好電影不該被埋沒,《亡國之君》的票房越高,意味著和她有同樣想法的人越多,這會讓「橙皮」內心覺得滿足。

而《亡國之君》的票房數據也沒有讓她失望。

到了春節假期的後半,其他電影的票房都趨於疲軟,反倒是《亡國之君》扛起了春節档的數據。

大年初六,《亡國之君》的票房依舊破了3億,總票房已經超過了11億。

而從初七到初十,電影的單日票房數據從未低於2億,這讓電影的總票房順利突破了20億,也超越了《偶像之死》的票房成績。

但《亡國之君》僅僅上映十天而已,到現在,各大平台已經將對《亡國之君》的票房預測提升到了35億,更有平台認為《亡國之君》最終票房可以突破40億。

越是往後,影迷們發掘出的細節就越多,有許多是劇組自身都沒有發現的宣傳點。

遞到顧熠這邊的仙俠神話題材明顯變多了,這都歸功於《亡國之君》取得的成績。

業內對於《亡國之君》的討論卻不限於電影本身,而是包括對目前電影市場的反思。

【《太空漫步》和《星際覺醒》證明了科幻題材的潛力,今年春節档的《未來之戰》之所以票房出色,也得益於這兩部作品引發的觀眾對國產科幻題材的信賴感。】

【曾被認為無人問津的題材,都在一部部作品的成功後重新煥發了生機,比如懸疑片,比如親情片,比如戰爭片,觀眾的視角是廣闊的,所謂的接受度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任何一部作品,只要本身足夠出色,都會有吸引觀眾的點。】

【在《亡國之君》上映前,許多人都認為歷史題材很難獲得成功,想拍好它本身就不容易,加上觀眾對這一題材的偏好明顯不夠,導演們通常也不敢嘗試這樣的題材。】

【但《亡國之君》成功了,許多人將它的成功歸功於聶樹生導演,歸功於數位演技成功的演員,然而目前已知的票房成功的電影中,並非每一部都由聶樹生導演,並非每一部都有著最頂級的演員配置。】

【我認為,對於電影題材的選擇,各位導演還是要多多嘗試,沒有天生賺錢的題材,而是要讓那些不賺錢的題材變得有錢賺,沒有《太空漫步》的堅持,就沒有《星際覺醒》的成功,而在未來的某一刻,《亡國之君》也會成為電影圈裏「幸虧當初堅持了」的一部作品。】

正月初十這天,國內最具權威的一家報紙用一個版面來介紹《亡國之君》,這是顧熠自《山花》之後第二次登上這家報紙。

當初《山花》能登報是因為戚澍特殊的職業,此次《亡國之君》再登報,說明文化行業對《亡國之君》這一題材的鼓勵。

楊艇對此羨慕嫉妒恨,因為Crown上報的時候只拿到了很小的版面———主要講Crown幾張專輯在北美市場的火爆,肯定了他們在對外宣傳上的作用。

他爸媽、家裏親戚的辦公室都訂了這份報紙,《亡國之君》占的版面不小,所以家族群裏親戚都在@楊艇,問他上報的是不是他隊友。

報紙裏提到了顧熠的名字,強調歷史題材正是有了顧熠這樣的年輕演員參與,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楊艇:“雖然他們什麽也沒說,但是我已經聽出了言外之意。”

“我也想上啊啊啊啊啊啊!上不了我有什麽辦法?我是靠才華吃飯的啊啊啊啊,不靠臉吃飯啊啊啊啊!”

何釗先@顧熠:“他諷刺你。”

之後季遲謝行嘉他們紛紛跟上:“他諷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