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213 上映(第2/3頁)

叛軍已占據了北方,魏晟在與顧芳、明仲的斡旋中派出了吳烈。

以「橙皮」身為觀眾的角度看,她絲毫不覺得《亡國之君》這一段劇情沉悶,相反,顧熠、杜訥言、王淵這三個人的演技都值得琢磨再琢磨,一舉一動儼然是教科書級別的發揮。

在《亡國之君》的宣傳裏,顧芳和明仲都被視作「老狐狸」,但「橙皮」覺得,這兩人展現出的精明狡詐是不同類型的精明狡詐,而在和杜訥言、王淵兩位老戲骨的對戲中,顧熠竟然絲毫不輸。

魏晟是三人中唯一的年輕角色,但或許是有帝王這個身份加持,朝堂之上,魏晟有著上位者的從容。

這一瞬,「橙皮」明白,為什麽她的群友認為《亡國之君》是顧熠最好的一部電影。

顧熠演技出眾一向是公認的,但他以往很少和與他同一水準、甚至略超過他的演員合作,換而言之,他的實力並沒有百分百發揮出來。

而《亡國之君》提供了這樣一個渠道。

電影裏顧熠的一舉一動都令人注意,每一個表情都值得細細琢磨,甚至不能眨眼,因為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這群人一樣可以飆戲。

加上魏晟和顧熠以往演繹的角色並不重疊,從上一部喬澳這個角色猛然轉到魏晟的話,會給人一種巨大的差異感。

……

魏晟的想法終究是落空了。

他派去的吳烈死於黨爭,死於貪汙,死於早已渙散的軍心。

正如這個王朝,只有魏晟一位帝王在掙紮的話,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得救的。

顧熠對憤怒的魏晟的演繹讓「橙皮」頭皮發麻,她甚至覺得,這一瞬,魏晟的怒火不是演出來的,而是自胸腔內爆發出去的。

顧熠就是魏晟,魏晟就是顧熠。

代入角色的話,她能深深體會這份憤怒。

局勢未解,大將折損,他所做的努力只證明是無用。

但魏晟並未放棄,他為國事傾盡所有,為擺脫亡國之君的名號竭盡全力。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一個王朝的覆滅並非因為最後一位帝王,而是禍根早早埋下,到最後一刻才被引發罷了。

魏晟和吳昆的對戲看得「橙皮」很憤怒。

她一直挺喜歡嚴錫澤的,對方和顧熠合作的《殺機》她反復看了很多遍,兩人在電影中的角色都很出彩,她也很期待嚴錫澤和顧熠在《亡國之君》的二搭。

但她萬萬沒想到,她居然被劇組背刺了。

嚴錫澤居然演了這麽個討嫌的角色。

不管吳昆的言語多麽冠冕堂皇,都改變不了他只是個紙上談兵的角色。

「橙皮」幻視了自己的某些領導和甲方———他們永遠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會指責她,你是錯的。

可這樣的吳昆在士子裏卻很有聲名,魏晟下令殺了他後,吳昆以忠臣之身死,魏晟卻得到了暴君的罵名。

而在不久前,吳烈剛剛為國捐軀。

吳昆只是被推出來的一顆棋子,但不巧的是,他這顆棋子非常好用,在他的攪動之下,魏晟想堅持的策略並沒有能夠成功。

之後魏晟在各處受挫,他想借銀借不到,他換了數位大臣,卻依舊無法改變早已腐朽的朝政。

雖然魏晟帝王的威嚴仍在,電影中卻已看不到他初登位時那份讓江山易傳的決心。

他像只困獸,只是在不停地碰壁罷了。

演霸氣的帝王時,顧熠演得很外放,但演受挫的帝王時,顧熠也能演得極為細膩,「橙皮」不知其他觀眾是怎麽想的,但這一瞬,她很能和角色供情。

史書上的是非功過是由後人記載的,在後一朝的記載中,魏晟這位統治者就是個暴君。

但能夠證明魏晟的「暴」的,只有殺吳昆和換臣子兩件事。

甚至有野史說,吳昆既然是吳烈之兄,想必是有些武才的,魏晟殺了他,才是王朝覆滅的真正導火索。

看到這裏,「橙皮」開始感覺到悶了。

倒不是說劇情有多麽無聊,而是想到魏晟如何掙紮都擺脫不了既定的宿命,她就覺得很悶。

——仿佛是親眼見證一個人慢慢走向墮落一般。

她明白,她是顧熠的粉絲,顧熠又把這個角色演繹得太好了,才讓她產生了深深的共情。

在一系列的掙紮過後,魏晟終於還是迎來了自己的命運。

看到他決定把孩子送走,一個人迎接命運時,「橙皮」終於難抑爆發的情緒。

在電影中,先帝沉溺於玩樂,對於唯一的兒子魏晟並不關心,魏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宮中度過的,沒有親情與溫暖,只一門心思學朝事、學四書五經。

他自己沒有享受過家的溫情,而對自己的孩子,他卻一直很關心,不願讓他們如同自己一般。

他把嚴厲的一面留給了朝事,把溫情的一面留給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