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187 票房(第2/3頁)

粉絲們分析了一下,只要顧熠有電影上映,Crown必然全員去看,一部電影都沒有缺席過。

沒有人認為Crown是在作秀,退一萬步說,就算其中有作秀的成分,堅持幾年下來,也會慢慢成為習慣。

……

《偶像之死》和《機戰風暴》一同揭開了今年暑期档的序幕,電影上映首日能獲得多少票房,能否掀起整個暑期档大盤的熱度,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兩部電影上映首日的票房成績是———

《機戰風暴》,2億4500萬。

《偶像之死》,1億900萬。

《機戰風暴》的排片並沒有《偶像之死》的兩倍,票房卻是《偶像之死》的兩倍以上,這讓業內人士不由疑惑,難道是顧熠這個票房神藥不靈了?

客觀來說,《偶像之死》的票房不算差,但在它以前,顧熠參演的電影單館票房和上座率都很高,《山花》正是借助這一優勢殺出一條生路,才一步步拿下10億以上的票房成績。

“《偶像之死》的票房不會崩吧?”

“考慮到成本的話,這樣的票房成績真不能算崩。”

看到所謂的「顧熠失去觀眾」的言論,「橙皮」和她的小夥伴們都很無語。

是的,顧熠之前的票房是很神,一部《星際覺醒》就足夠他在票房史上留名了,然而,並非每一部電影都是《星際覺醒》。

從某種程度上說,因為顧熠此前的戰績太強,業內對他的期待似乎高過頭了。

“顧老師難道就不配有票房一部10億以下的電影嗎?”

↑這屬於「顧熠」這個tag下的熱門帖,目前已經從微博傳到了八卦洲論壇。

看到這個提問的一眾網友都忍不住一副「…」的表情。

很離譜,真的離譜。

別的演員都需要一部10億+的電影來證明自己的票房號召力。

而顧熠則需要向世界證明,他不是每一部電影都破10億,10億以下票房的電影他也能演。

令人無語。

到這時候,也只有王軒恒的粉絲們歡快一些,《偶像之死》票房越差,越能證明王軒恒沒演是對的。

“望周知,沒演和被退貨不是一個概念。”

“以及,《偶像之死》還沒撲呢,好歹單日破了億,快回本了好嗎?”

《偶像之死》給了顧熠足夠高的片酬,但電影拍攝成本不高,怎麽算成本都不會超過一個億。

雖然上映首日票房遜色於《機戰風暴》,但電影自一開始對標的就不是《機戰風暴》,只要周六周日兩天的票房不比周五差太多,就足夠劇組收回成本了。

再說了,電影市場每年都不缺少後發力的電影,《偶像之死》未必不能是其中之一。

……

第二天。

一向很關注電影的網友發現,討論起《偶像之死》的觀眾忽然多了起來。

有人驚嘆於顧熠展現的喬澳的墮落,也有人在感慨娛樂圈的黑暗,還有人在討論李煦、趙旸這些新演員。

存在感一向是和電影票房掛鉤的。

而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偶像之死》之所以沒有和顧熠前幾部電影一樣獲得足夠高的上座率,是因為電影中隱藏的黑暗結局。

努力的喬澳未必有好回報,拋棄了純真的他卻收獲了成功。

《偶像之死》就像現實的投射,它不會給人力量感,只會讓人體會到絕望。

這不是一個會讓觀眾喜歡的故事。

沒有人想看美好的事物被破壞掉。

上映第二天,《偶像之死》拿下了1億1600萬票房。

依舊比《機戰風暴》低。

《機戰風暴》的質量要比《鱷魚島》更好,加上《太空漫步》系列和《星際覺醒》讓科幻片的基本盤無限擴大,這一天,《機戰風暴》的票房是2億1300萬。

《機戰風暴》和《偶像之死》雙方都挺振奮,對於雙方而言,這樣的票房成績並不算壞。

但上映第三天、第四天,《偶像之死》的票房走向可以用詭異來形容。

用影迷們的話說,《偶像之死》就像一個不慌不忙的老頭子,一天多多少少能賺點,攢著攢著忽然就發了。

第三天,《偶像之死》拿下了1億1400多萬票房。

第四天的票房成績則是1億50萬。

它就像繞著1億的標準兜圈子一樣,有時候上午票房漲勢好,有時候則是下午漲勢更亮眼,但莫名其妙地,它總能破億。

好像劇組有什麽任務需要完成一樣。

這看起來像是《偶像之死》劇組在刷票房,但這麽刷根本就是把觀眾當成傻子。

不誇張地說,猜測《偶像之死》當天能否破億已經成為了電影博主每天的任務。

電影的票房波動通常是拋物線的走勢,首日最高,之後有爆跌的,也有緩跌的,也有創造票房奇跡逆襲的,可像《偶像之死》這種變化幅度幾乎呈一條直線的,在各個档期都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