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2/4頁)

“用他的話來說,運動也是一門科學。”

“咱們國內早些年的時候,訓練那是只講究一個詞,勤奮,那是普通運動員一天訓練8小時,優秀運動員一天就得訓練10小時,感覺一天到晚不訓練那麽長的時間就不夠勤奮就不夠上進了。”

“其實咱們現在有些地方隊伍,也還是這樣的訓練態度。”

“但是你說蘇涼他吧,他訓練勤不勤奮?也勤奮,但是他特別地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案,不會追求過度地訓練,但是也不會讓自己的身體太過輕松。”

“用他的話說,就是‘適當地刺激身體能力的提升’,他說‘我現在的年紀,能力的提升空間還很充分,不必過分追求訓練量的增強’。”

……

裴景跟張棟成嘀嘀咕咕地念叨了許多,然後搖頭道:“蘇涼這小家夥,他腦子裏‘科學訓練’這4個字算是根深蒂固了,我一開始也覺得他的有些訓練量會不會不夠大,又有些訓練的內容會不會負擔太重?”

“總之看著他訓練,又跟咱們那個外教埃裏克溝通得多了之後,我是覺得,不多學點東西不行。現在各個國家都在講究科學訓練,咱們雖然也提倡,我以前也覺得咱們現在做得不錯了,可是還是有差距。”

必須得改。

必須得學。

反正自從帶了蘇涼之後,裴景就像是背後時刻有人在攆著他跑,他自己還不敢停下來,否則停下來了,等自己帶的選手有問題提問的時候,他一問三不知,那算是個什麽事兒?

裴景搖頭嘆氣:“反正啊,帶蘇涼這家夥,可一點都不算簡單,那是真的累。”

自己帶的選手是個卷王,自己卷生卷死不算,連帶著他這教練也卷生卷死。

不過帶著蘇涼的這半年多時間,裴景覺得收獲也是真的多,畢竟蘇涼對於自己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摸得很透徹,會去下功夫鉆研,裴景跟他一塊兒研究一些細節的技術調整時,直接取蘇涼的訓練數據,論文材料都已經整理了幾篇出來了。

兩人一邊聊著,一邊說起正在進行的四分之一決賽分組抽簽。

“也不知道能抽到什麽樣的簽。”

其實說起來,這四分之一決賽的晉級標準比起預賽將近三分之二的淘汰率已經要好很多了,但是相對的,四分之一決賽的選手平均實力也已經上來了。

像是先前預賽階段趙永嘉那樣幾乎完全沒有國際賽事經驗,個人實力也相對一般的選手,在四分之一決賽階段可以說是不復存在了。

所以說,其實選手們真正的考驗應該是從四分之一決賽開始才對。

先前的預賽,像是蘇涼、崔昌熙、埃利澤這些選手,在預賽階段基本上都沒有怎麽使勁兒,除了1500米的滑行必須要消耗的體能之外,他們的狀態大都保存得非常好。

哪怕是孫睿翔、武剛他們,其實在預賽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正有太劇烈的消耗。

而等到四分之一決賽開始,情況就將有所不同了。

四分之一決賽將淘汰掉18名選手,再能在這個賽場上剩下的,就是世界範圍內短道速滑1500米的18強年輕選手了。

有不少自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沖擊決賽的選手,會在四分之一決賽的時候全力以赴,不惜耗費自己的全部體能,爭取一個18強名額。

這對於還想保留狀態沖刺決賽的選手來說,必然會是一個額外的體能考驗。

可以說,看似簡單的每一場比賽,對於選手來說都會面臨完全不同的考驗和心態、競技對抗。

***

裴景他們在討論時,後場晉級到四分之一決賽的選手們也已經拿到了自己的分組簽序——不是像國內那樣選手自行抽簽,而是選手在現場,由現場的工作人員在一台已經設置好程序的電腦上,隨機為選手們進行簽序的抽選。

這是一種半人工幹預的分組抽選,同樣已經事先設定好唯一一條規則——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選手不會在四分之一決賽階段被抽選到同一個分組之中。

在眾人面前有一台面朝著選手的電腦屏幕,工作人員抽選時與屏幕的方向是相悖的,無法看到屏幕上的內容。

當工作人員抽選完1組時,會有另外的工作人員負責念出電腦屏幕上的分組名單,同時還有人實時將名單打印出來。

選手在現場親眼看著自己的名單確認分組。

等到6組的名單抽選結束之後,選手們的6組名單也已經同時張貼到公告區域了。

這種現場抽選,沒有什麽貓膩可言,純粹就是看運氣。

蘇涼在這一次的簽選之中運氣仍舊很好,跟他同組的不是沒有實力強大的對手,但是並沒有遇到明顯對他不懷好意的南韓選手。

與蘇涼同一組的對手之中,實力最強的應該就是他的老朋友——來自加拿大的埃利澤·勒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