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2/4頁)

安靜的短道速滑隊會議室裏,十多個教練對著四十寸的電視屏幕,一點一點地在回顧當時邀請賽中的每一個細節。

“怎麽樣,你們有什麽看法?”

在預賽決賽的視頻都依次第一輪播放完畢之後,林國斌轉向在場的教練組成員,讓在場的眾人一起說說自己的想法。

“南韓選手的滑行姿態應該比過去又更降低了?”

“這種姿態降低,感覺並不適用於所有選手吧?每個選手的平衡能力不同,它可以適用於單個選手,但是南韓整體向這個滑行方式靠攏,是不是不太合理?”

“不說別的,南韓的這些選手基本功是真的紮實,看他們的滑行用刃,左右腳內外刃都沒有明顯的弱點,在滑行用刃上的紮實基礎讓他們在冰面上能夠更加自如地加速變速……”

“不止是這樣,基礎能力的紮實,讓他們在滑行路線上也有了更多選擇——總的來說,滑行姿態低降低風阻、全面滑行能力強增強了路線控制和選擇,另外就是南韓的傳統優勢,耐力素質出眾。”

會議室裏,眾位教練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南韓的技術優勢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但說完之後,教練組的所有人面面相覷——南韓的這些技術,說來說去,終究還是那老三樣,就是基於短道速滑的基本滑行要求,只不過南韓把這些基本要求算是做到了極致。

可這樣做其實也有一個很大的難題存在。

“林指導,南韓的訓練方式我們也知道一點,但是他們的訓練負荷量,未免也太大了一點,這對選手的長期職業發展,其實不太友好。”

是了,南韓在短道速滑項目上的訓練,一向以高負荷著稱,每天都有高強度的訓練,通過高強度的反復練習,自然而然地讓南韓選手有了紮實的滑行基礎,包括他們在1500米項目上的超強耐力,也有一部分取決於此。

南韓那種強度的訓練負荷,當然有利於選手實力的短期快速提升,但是這種強度水平的訓練,也同樣令南韓選手的身體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極容易崩潰。

與此同時,南韓的優勢也在於他們的短道速滑確實是世界頂級的水準,國內的備選運動員基數龐大,這讓他們在有前一代選手倒下時,隨時都能夠有新的梯隊後備成員頂上。

這種割韭菜式的訓練和成長方式,讓南韓的短道速滑項目選手之間競爭激烈,甚至時不時地有負面新聞傳出,但同樣地也讓南韓的短道速滑確實長時間地能夠處在世界領先實力。

華國的國家隊裏,當然不可能采用南韓的那種訓練模式。

比起短期內的割韭菜式拔苗助長,華國更趨向於對一名選手的長期培養——所以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原本是不在華國的考慮範圍內的。

林國斌擰了擰眉頭,顯然是正在思考先前那位教練所提出的悖論問題——華國隊與南韓的訓練風格是不同的,華國隊確實不可能考慮南韓的那種訓練強度。

會議室裏,教練們在擰著眉頭冥思苦想,邊上如蘇涼、尚飛、孫睿翔他們這些選手,則只是在邊上安靜地聽著。

直到這會兒,一個冷靜的聲音從選手們所坐的方向傳了出來。

“林指導,我想,我們要避免南韓的那種超負荷量的訓練方式,但是或許教練們一直以來都陷入了一個誤區——滑行基礎訓練,並不等於超負荷量的訓練。”

說話的人自然是蘇涼。

他沒打算多說什麽,國家隊的教練組對於選手們的訓練,是有多重的考量方案的,過去跟著他爹訓練時,他爹也跟他解釋過許多不同訓練方案的個性化制定難點在哪裏,如果只讓他說出自己的訓練規劃,他還能夠給出建議,但讓他討論整體選手的訓練方案,他能夠給的建議有限。

蘇涼只是點出了最基本的一個邏輯陷阱。

很明顯,國家隊的教練組們其實是陷入了邏輯怪圈,以至於完全忽視了這個原本顯而易見的問題。

在蘇涼的提醒之下,在座的教練組成員們紛紛拍了拍自己的額頭——這麽簡單的一個邏輯問題,他們居然都下意識地忽略了!

其實這也和當前階段國內短道速滑訓練理論不完備有著不小的關系,包括先前開口的那個教練提出的‘訓練負荷’,這在國內也屬於十多年前才剛在國內被提出的概念。

理論上的不完備以及對南韓訓練方式的否定,讓教練組下意識地也將‘增強基礎訓練’和高強度的南韓訓練模式劃上了等號,以至於沒能想起來這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那天的復盤會議之後,國家隊的教練組似乎打開了一個新思路,短道速滑隊的選手們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基於滑行基礎的訓練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