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九章 遲來的宿命對決(上)(第3/4頁)

這些年,郭婤兒控制的薩曼波斯和布韋希王朝大仗沒打過,但是互相滲透、收買的小摩擦根本沒斷。

因此馬什哈德看起來堅固,但內部千瘡百孔,別說齊心守城了,就是對外封鎖消息都做不到。

張賢太領軍只攻打了差不多五天,城內就爆發了兩次內亂,雖然沒能打開馬什哈德的城門,但是消息卻源源不斷的傳了出來。

如今也身著戎裝,腰挎橫刀的趙二哥收集到消息後,立刻建議張賢太發動攻心戰。

趙二哥命人在草紙上用波斯語寫上沙赫沙阿大皇帝的詔書,承諾將來會扶持波斯人到巴格達恢復波斯王國。

然後再用這些草紙包裹堅硬的玉米饃饃並系緊,通過各種渠道送入城中去。

這哪怕不是在戰時,糧食都是寶貴的,有了玉米饃饃的吸引,不一會就傳的全城都是,連最底層的波斯人都知道,東面的桃花石帝國要來幫助波斯人復國了。

接著趙二哥又把曼蘇爾和薩曼家族的人叫到前線,打出波斯之王的大旗,繞著馬什哈德城三面不停叫喊,招降城內的波斯人。

最後,再命人在遠處大造煙塵,做出大軍馬上趕到的樣子。

果然,城內的大食守軍扛不住了,因為布韋希王朝也知道馬什哈德守起來是有難度的,他們真正在波斯的據點是拉伊(德黑蘭)。

馬什哈德實際上是作為前哨站存在的,主要作用是預警,能守最好,不能守那就在拉伊決戰,要是在馬什哈德擺上主力,結果波斯人反水搞不好就會被一鍋端。

此時的馬什哈德城中,只有大食軍六千,波斯仆從軍兩萬,眼見城內人心惶惶,城外怕不得有十幾二十萬大軍到來,大食軍兵將晚上連睡覺都不敢卸甲,士氣幾乎到了谷底。

十一月初二,數千大食守軍趁著大風雪前夜,搶了城中的馬匹,把馬什哈德留給波斯仆從軍守衛,自己則往拉伊的方向逃之夭夭。

這些波斯仆從軍雖然有兩萬,但不過是些二鬼子,大食人一走,他們哪還鎮得住場子,大食人前腳剛走,城內的內應後腳就把消息傳了出去。

張賢太立刻命萬余甲士猛攻馬什哈德西南邊的小門,波斯仆從軍眼見漢軍攻勢兇猛,大批大批的成建制投降。

張賢太進城之後沒有休息,立刻命崔翰率三千精騎循著腳印追擊。

大食軍沒想到漢軍來的這麽快,驚慌之下幾次攔截都被擊敗,始終無法甩掉崔翰,被崔翰攆著腳後跟狂追七百多裏,若不是天降大雪,他們一定會全軍覆沒的。

張賢瑀知道前方近戰順利之後,也在不停的通過研判,調整自己的方案。

這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原本的兵源,很大一部分是從呼羅珊等地招募的。

這也是大食人一貫的作風,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往往是從遠離政治中心的地區招募,用奴隸軍的方式運作,甚至到了後世,沙特等國還是靠巴巴羊的軍隊當雇傭兵。

等到阿拔斯王朝哈裏發失去權力,各地諸侯輪番進入巴格達後,從呼羅珊地區征兵的習慣就開始被削弱。

這些大食諸侯們用來替代奴隸軍的隊伍,往往就是自己的部族的族人,所以生存於靠近高加索地區的德萊木人和庫爾德人等,才開始不斷崛起。

認識到布韋希王朝並不能立刻從龐大的人口中動員出足夠的軍隊以後,張賢瑀立刻決定快沖快打,一定要在布韋希王朝動員出全部力量之前,進軍到拉伊附近。

因此,十一月十七,周軍主力三萬余人並民夫五六萬,就從木鹿城出發,進入了馬什哈德。

隨後在馬什哈德停留不過十天,又冒著大雪全軍向西,目的是距離德黑蘭僅有四百裏的塞姆南。

塞姆南位於厄爾布爾士山南麓,附近的小平原是非常肥沃農耕區,多產糧食水果等。

它不但是拉伊(德黑蘭)的東南門戶,還是拉伊城的主要生產物資供應區。

更重要的是,塞姆南山區有幾個非常大的天然硫磺礦產區。

之前這玩意在波斯人眼中用處不大,但是對於周軍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硫磺可以用來制作火藥。

經過十年的發展,張周的火炮技術愈發成熟,已經有歷史上十五世紀左右的水準了。

不但有數千斤的重炮,還有很多中型可以放在馬車上快速機動的輕型火炮。

更有大量重量只有幾十斤,可以靈活操作,近似後世九節炮和大擡杆槍的,這種介於火炮和火槍之間的輕型火器。

當然,目前的火器數量並未廣泛應用,主要是鋼鐵和火藥的生產能力跟不上,張周現在正經歷大發展時期,到處都要用錢。

再加上全國保有的數十萬套鐵甲,已經足夠震懾四方,在鐵甲、精騎這一波軍事優勢消失之前,不能急著將槍炮完全推上歷史舞台,因為那樣反而會削弱自己的戰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