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誰伴我闖蕩

大周紹明十一年,公元957年,冬月。

有些醉醺醺的樞密副使、右羽林衛大將軍、巴塘河湟兩省防禦大使,巴塘七府觀察處置大使,天竺征討行營都總管,衛國公李存惠乘天子車駕。

由錦衣親衛負責皇帝出行儀仗的金甲鑾儀衛都為導引,回到了他的衛國公府。

哦,現在不能叫李存惠為衛國公了,在剛剛為他接風的皇宮酒宴上,義父皇帝已經親自冊封他為西平郡王了。

這是內藩中的第一個王爵,方才足以彰顯他李存惠的大功勞。

至於這個功勞是什麽?

大周紹明皇帝特意允許在他府門前立的一杆五丈鐵戟上,那顆隨著風吹左右搖晃的人頭,正在無言的訴說著。

紹明八年,李存惠在郭天策的支持下,完成了對於吐蕃至天竺邊界之俱位、列城、噶爾、普蘭、文殊城(尼泊爾加德滿都)、絨巴天城(錫金甘托克)、帕羅(不丹廷布西南)等七個府的建設。

這七大府西起後世帕米爾高原的巴基斯坦吉爾吉特,東至不丹首都廷布西南,每府駐紮府兵從一千戶到四千戶不等,總計兩萬一千戶。

大府設兵馬督監,小府設兵馬虞侯,每府兵給戰馬五匹、牦牛十五頭、羊八十只,至於地嘛,只要你自己願意去開墾,開墾多少給多少。

同時府兵每戶除了每年向朝廷繳納價值一貫錢的人丁錢以外,是沒有任何賦稅的,相反每年還能從朝廷得到餉銀,偶爾還有皇室的賞賜頒下。

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備武器聽從詔令,隨時準備作戰。

不過嘛,這七大府的兵馬督監和兵馬虞侯只負責兵事,民事和行政則捏在當地的六法宗大德手中。

同時,七府的六法宗大德和兵馬督監、兵馬虞侯中,七人直接就是漢人,五人跟漢地有緊密聯系,只有兩人是從當地提拔起來的。

各府的府兵中下級軍官也有很多從大非川、河湟谷地、松潘府來的心向朝廷之吐蕃人。

這可不是一件小工程,從西到東足足有四千裏,還大多是環境、氣候相對惡劣的地帶。

李存惠兩年時間共計起碼跑了八千裏以上,才協助六法宗建立起了七個府的府兵。

除此之外,從地名也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地方雖然在吐蕃強盛時期是屬於吐蕃帝國的範圍,但在吐蕃衰弱之後,這些可以隨時俯沖到天竺恒河大平原上的關鍵點,基本都已經丟失。

所以,李存惠不單單是在這七個府建立府兵組織那麽簡單,還需要一個一個去征服。

比如文殊城,也就是後世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

這裏在吐蕃帝國興盛時期,是屬於吐蕃帝國的範圍,城市名字都來源於據說是文殊菩薩用神力搬山填湖而成。

但到了此時,城市已經逐漸被天竺來的王公,統治著後世廓爾喀人的祖先卡斯人占領了。

為此李存惠先後兩次調集萬人大軍,兩出珠穆朗瑪山脈,耗時九個月。

一共斬殺卡斯人丁壯三千余,俘虜六萬多人,焚毀村莊數百,將他們徹底打為奴隸,再從橫斷山脈抽調兩萬余羌、黑彝到此安置,方才平定。

絨巴天城(錫金甘托克)也一樣,絨巴人原本是吐蕃人的一支,但在吐蕃衰弱之後,他們已經開始演化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並且拒絕來自惹薩的命令。

為了征服他們,李存惠親自上陣到第一線,在將近冬季,絨巴人認為他們不可能出兵的時候,冒著冰雪、翻越幾千米高的雪山冰河,親弟弟李存正都凍掉了兩跟腳指頭後,方才神兵天降一戰而定。

而門口大戟上那顆人頭,正是張聖人在這之前的最痛恨之人,賢妃曹延綿之堂舅父,鎮遠國主張秉忠。

紹明九年,公元955年,李存惠完成了七府府兵的建設之後,在俱位和列城各集中七千大軍,分兩路越過蔥嶺,突然出現在鎮遠國以北。

這鎮遠國自從張氏入主之後,最開始還是支棱了幾年,但他們一來不是張鉊的嫡系,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也不是耐苦戰、心志堅韌的漢人甲士。

二來他們原本是些受盡了欺壓的苦哈哈,一到了天竺中這個蜜罐中,哪還能保持住戰鬥力,從國主張秉忠到下面的士兵都開始迅速腐化。

到了李存惠平定吉德尼瑪袞三子之戰時,鎮遠國甲士的戰鬥力,就已經不如高山上的吐蕃人了。

這也是張秉忠要脫離張鉊控制的主要原因,因為原本按照規定,張秉忠只是國主而不是國王。

前者是個官職,後者才是王位,所以鎮遠國的四成獲利,是要上繳到於闐去的。

而張秉忠全族腐化以後,變得異常貪婪,自己人分潤都覺得有些不足,哪還舍得上繳給於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