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張聖人的天團

張昭駿(馬殺才)滿腳是泥的從水渠裏爬了上來,在他眼前的,是極為開闊,波光粼粼的河段。

而隨著張昭駿的上岸,震天歡呼聲就在兩岸響起。

如果此時能有一架無人機從天上拍攝的話,就會發現這一段河道上,站滿了密密麻麻的人。

有桂林左中右三衛的衛所兵,有桂林府九縣的巡檢司巡捕兵,有從桂林府九縣以及從北面的湖南行省全州府,西面的融州征調而來的民夫。

他們不論作何裝扮,無論官民,都在盡情的歡呼。

而能讓他們這麽開心的事情,就是靈渠中最重要的大天平和小天平修復工程終於完工。

這使得靈渠的北渠和南渠終於可以通航,標志著靈渠可以再次發揮它的作用了。

靈渠始建於秦朝,這是一條在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運河工程,雖然全程只有不到四十公裏,但卻承擔起了溝通嶺南與中原的重任。

因為靈渠溝通的,是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有了它的存在,理論上一艘在長江中航行的船只,只需要通過內陸水系,就一直能航行到廣州灣。

這在水運具有便捷、省時、省力、節約成本等優點的古代,怎麽誇都不為過。

可以這麽說,如果沒有靈渠,大秦不可能那麽快就征服百越,漢武帝也可能因為嶺南毫無價值,而不去攻滅南越國。

交趾就是因為沒有一條靈渠這樣的河流可以和中原溝通,而極容易滋生割據風氣。

任何一個朝廷,想要平定嶺南,靈渠就是必須要修繕的水利工程,沒有靈渠,就談不上安定嶺南。

歡呼聲中,兵將官員百姓們簇擁著張昭駿往四賢祠走去。

所謂的四賢祠,供奉的是對靈渠有絕大貢獻的四個人。

其一是秦國監禦史祿,此人據說是百越人,沒有姓,官至監禦史,所以後世大多稱呼他為史祿。

就是他設計並施工建設了靈渠,開創性設計了船閘式運河,使得落差高達幾十米的漓江和湘江水系能夠自由通船。

其二為漢伏波將軍馬援,其三為唐桂管觀察使李渤,其四為唐桂州刺史魚孟威。

這四人中,祿負責修建了靈渠,其余三人都是在維護、擴建、完善靈渠這一項事情上,做出了極大貢獻。

而原本這四賢祠只是靈渠周邊的百姓得了靈渠的好處,而自發的祭拜,從祠這個性質就看得出來,這不是官方的祭奠,而是一個縣或者幾個縣的百姓所建。

在此時來說,沒有經過官方的認證,叫淫祀。

但好在百姓祭奠的這四人,都是官面上的人物,也是對本地有恩之人,特別還有伏波將軍馬援在其中,從而勉強算是擺脫了淫祀的範疇,但仍然無法擺到台面上來。

張昭駿在到任之後,立刻就意識到了,解決四賢祠的地位問題,就是最好的收攬桂林府九縣百姓人心之手段。

於是,他剛到任,就專門趕到差不多只是個茅草屋的四賢祠祭拜,並向周圍百姓承諾,若是他們能協助疏通靈渠,就會上報朝廷將四賢祠‘轉正’。

在張昭駿到之前,靈渠已經失去作用快三十年了。

距離最近一次的修繕,是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桂州刺史魚孟威疏通、擴建的。

此人不但是一個水利專家,還不知道通過什麽辦法,說動了財政本來就非常不寬裕的唐廷和周圍節度使來集資修復靈渠。

這一次的修復,聲勢十分浩大,魚孟威征發了超過五萬百姓,歷時一年多,耗費了五百三十余萬貫的天文數字銀錢,對靈渠進行了秦朝之後最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寬。

史載魚孟威修復、拓寬靈渠之後,不但能通航幾十噸的巨舟,還渠遂洶湧,雖百斛大舸,一夫可涉。

也就是說,載重六七噸的大船,只需要一個水手就能從容駕駛,可見水流之充沛。

而張昭駿到了桂林之後,差不多五年的時間裏,就只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建立桂林三衛,恢復桂林府因為馬楚和南漢不斷交兵,已經十室六七空的民生。

第二件事則是把隨著他南下到達桂林府的親軍左神威衛,改造成為一支不但可以陸戰,還能適應嶺南河流的內河水師。

左神威衛的骨幹,是一小部分河隴甲士加上原後晉禁軍組成。

在南下的時候,張鉊又將馬楚降軍數千塞給了張昭駿,再加上原本就在桂林府的馬楚靜江節度使牙兵數千,心腹少,外人多,情況非常復雜。

但張昭駿不負眾望,五年時間內,僅僅靠著兩千多心腹,就憑借個人能力和威望,收服了其余多達萬余成分復雜的兵將。

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以親衛左神威衛,禁軍靜江鎮、武略鎮這一衛兩鎮為主,加上衛所軍三衛以及巡檢司巡捕兵,槍棒、弓箭手的強盛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