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信長之韜略(第3/4頁)

但是這種臨時拉起來,連鐵刀都不能一人一把的烏合之眾,根本打不了仗,更別說去擊敗燕寇了。

而且,橘遠保知道自己的能力,他指揮幾千萬把人還行,真要指揮五萬八萬軍隊,他的能力還不夠。

且這些來自各國的國衙軍是由各國的國守帶來的,他們當中好多人不管是本位還是血統,都比橘遠保高的多,他根本做不到如臂指使,這種情況下主動去找燕賊決戰,無疑是在送死。

內外壓力之下,橘遠保決定入平城宮去面見村上天皇。

他甚至準備勸說村上天皇放棄平城京,退到甲斐、武藏等國所在的關東去,依靠關東武士來與燕賊周旋。

不過,橘遠保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等進了平城京大內後,卻沒在仁壽殿見到村上天皇,而是直接在常寧殿見到了村上天皇的母親太後穩子。

雖然村上天皇不是什麽明主,雖然他基本沒掌握過大權,但是作為一個男人,一個處在冷兵器時代的君主,村上天皇還是比穩子知道一些什麽叫裝備差距的。

至少他通過橘遠保的描述,知道燕軍裝備的布面鐵甲,精鐵橫刀等,不是倭國現在的掛甲、短甲和毛抜太刀能對抗的。

但穩子就不知道這些了,她對於武器、甲胄不感興趣,在她心裏想來,燕寇裝備好一些,也不可能差距大到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地步。

反而是這橘遠保手握全天下的兵權,不思剿賊,還一味說兵少,這是想幹什麽?

長於政治鬥爭的直覺在此刻爆發了,太後穩子根本不聽橘遠保的解釋,聲稱京中存糧只夠兩月之用,各國義士也都已經匯集,必須要盡快解決燕寇。

在她看來,大坂的燕賊只有兩萬人上下,就算有裝備差距,但我們不是有地利優勢嘛。

且上次燕賊來攻平城京,不是也狼狽退走,也沒有多強嘛!

現在,在家門口四個打一個還能打輸?

橘遠保是既窩火又絕望,這都什麽時候了,上面的大人物們還在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根本不顧實際情況。

本來就打不過,現在還有信風吹起,燕賊能不斷收到來自中原的援助,選擇跟他們硬剛,完全就是在找死。

只可惜,他不過是個武士出身的小小從五位下國守,而且看起來,給予他平寇大將軍官職和信任的村上天皇,又一次被幽禁到了深宮中了。

至於橘遠保想象中唯一能夠與燕賊周旋的可能,即後撤到關東再圖未來的建議,根本就沒能說出口。

八月初五,平城京再次收到了一撥三千余人的義士,他們是活動在大坂以東的僦馬黨。

僦是租賃的意思,僦馬黨原本是大坂以東各國豪富組成的武裝販馬團隊。

後來演化成了類似中國淮上撚子這樣的團夥,最近這些年有些式微,但沒想到還有數千人的規模。

這些僦馬黨性情堅韌,行動迅捷,且都有戰馬,擅長小團體作戰,算是很不錯的輕騎兵補充。

而僦馬黨們的到來,進一步刺激穩子太後和各公卿大臣出戰的心思。

平城京本來人口就眾多,加上一下來了六七萬外地武士,糧食、衣物、住所都要平城京的大人物們供應。

眼看這錢糧如山崩般被消耗,加上害怕這些武士過多聚集,反而會對他們不利,於是倭國朝廷上下,都不停催促橘遠保出戰,去與燕賊決戰。

且眼見村上天皇不肯下詔,穩子等公卿大臣就把腦子已經不太清楚的前天皇朱雀法皇推出來,讓他登壇拜將,意在強令橘遠保出戰。

八月十七,實在扛不住上下指責的橘遠保,只能接受了朱雀法皇的命令。

他賭氣一般的盡出平城宮禁軍和公卿貴族武士三千,各國國衙軍四萬五千,三京佛門僧兵一萬,各國義士九千,僦馬黨等昔日的兇黨成員四千余,共計七萬二三千人,出平城京向西,往難波京大坂而去。

平城京奈良和難波京大坂之間,只隔著並不寬廣的葛城山系余脈金剛山,總共也只有十幾二十裏的路程。

若要從平城京奈良去攻擊在難波京大坂的燕軍,也只有兩條路可以選。

一是從西大寺走西北往平安京方向,然後順澱水而下難波京。

但這條路橘遠保不敢走,因為在這幾個月中,慕容信長已經命麾下水師將艨艟艦開進了澱水中。

而倭國的水軍則早早被小野好古給報銷了,走澱水而下,那是在送死。

於是橘遠保只能選擇出羅城門(羅生門原型),翻越金剛山直接抵達大坂的森之宮。

當初橘遠保從大坂城突圍,也就是從這裏跑回平城京的,且金剛山上的主要關卡明神山關也還在倭軍手中。

計議已定,橘遠保的速度還是很快的,他也小看了自己,其實他指揮個幾萬大軍的能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