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最終還是做了忠臣(第2/4頁)

嗚嗚的海螺號角吹響,孟蜀與河東一樣不近海,所以周軍常用海螺號角以區分軍號。

馬昭遠此次入蜀,帶來的平蜀水陸馬步軍共計兩萬一千,入蜀後巫山軍寨留了五百人,白帝城城內和城外各留了五百人。

溫崇樂率了戰船一百余艘,士卒三千余人已經逆水而上,剩下的各戰船還要留人守護,馬昭遠最後能動用的,也就萬人上下。

只不過他這一萬人,那可就不是高彥儔這算上丁壯才有萬人的寧江軍能比的了。

馬昭遠這都是周軍的精銳,親軍加禁軍就有六千余,其余江陵左右衛,宜陵左衛都是他在湖北行省精選的勇士,剛剛還均了田,除了裝備上差一些,戰鬥力可並不差。

而且這裝備差,是針對周國的親軍和禁軍來說的,相對於蜀軍,這三衛所軍的裝備,基本跟蜀軍是持平的。

蜀軍出城之後,並未列陣不動,高彥儔反而將寧江軍的弩手全部安排到了前排。

而且弩手身後,一片刀光閃爍,大量身著重甲的長槍手已經準備好了。

不屬於寧江軍的丁壯民夫,則被高彥儔給安排到了當面的山坡之上,馬昭遠影影綽綽間望見,那些民夫、丁壯手中都拿著弓箭。

這就是蜀軍的特色,蜀中多產竹木,適合用來做弓弩,是以蜀軍中的弓弩配比一直都很高,自諸葛武侯時代起就是這樣。

甚至到了明末,蜀中軍隊都還習慣大量裝備弩箭,那位威名赫赫但是被明廷坑慘,七十幾歲還要卷甲而趨到處滅火,最後被李定國一箭陰死的神弩將張令,就是典型。

馬昭遠在船上看的清清楚楚,不由得對左右說道:“某家還以為這高彥儔是個蠢貨,以為他要將丁壯與牙兵混編壯聲勢,沒想他卻是要借助地利,讓丁壯在山坡上拋射我軍。”

杜論赤心接口說道:“夔州地處巫山與大巴山交匯處,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歷朝歷代都是征募水軍的絕佳地點。

而那些丁壯既然手持弓箭,想來也是巫山與大巴山中的獵戶,很多人箭術應該不錯。

聖人已命總管在此地建衛所軍守護,不如戰後就把他們招募來,立刻就可得一強軍矣!”

戰鬥還沒開打,這兩就已經開始做後面的安排了,完全沒把高彥儔和這幾千寧江軍當回事。

這份信心來源於兩國從君主到將領再到士兵的全方位差距,這三點中,孟蜀一樣都占不了,所以給周軍只能帶來麻煩,而帶不來危險。

豬頭浦並不寬闊,總共也就能擺下一萬余人,高彥儔全軍出動,就是想憑借著人數優勢,自上而下把周軍推到長江中去。

馬昭遠一點也不慌,只是命令郭榮帶三千兵去增援林仁肇與史彥超,再從大船上放下百十條小船作為接應。

最後馬昭遠將侯仁寶給召了過來,侯仁寶的手中有一支從河東雲、代兩州帶來的河東驍騎。

“汝且率馬隊往豬頭浦之左側過去,吾觀那小南門定是平日商旅出入甚多,大門閉合稍顯緩慢。只待戰鬥打響蜀軍受挫,就立刻率騎兵突入,當先殺入城中,就算你先登大功一件。”

侯仁寶大喜,說實話吧,他的地位有些尷尬,因為他老爹侯益是投靠過契丹人的。

而且還憑著感覺押寶張聖人打不過契丹人,結果就現眼了。

他侯家現在還能有官做,除了侯仁寶在陜州做孝子跟趙匡贊一起及時反水以外。

還因為侯益年輕時忠勇,是興教門上十三忠之一,因而張聖人是捏著鼻子沒追究侯益的罪責。

侯仁寶一直以來,都非常希望能洗刷父親投靠過契丹的汙點,因而每戰當先,不避生死。

鼓樂奏響,號角陣陣,蜀國寧江軍肩並肩,鋪天蓋地的從夔州州城中湧出,蜀軍中低級軍官也十分盡責,不斷協調士兵的前進的整齊度。

他們每走十五步就聽得城頭大鼓重響兩聲,蜀軍必然跟著呼喝一句以保持陣型,同時也是威嚇敵軍。

郭榮手持張鉊賜予的儀仗用斬馬刀,策馬在陣前奔馳,所到之處周軍士兵無不歡呼應和。

蜀軍既然擺出了弓弩突前射擊,隨後結陣猛沖的態勢,郭榮就幹脆以硬碰硬,周軍也以弩手居前,發矢完畢就抽刀子沖上去。

趙匡胤貼身穿了一件輕薄細環鏈甲在內,再穿一件綢衣,外面再穿一件精鋼環鎖鎧,最外面則是棉甲,如此三層甲穿上,全重七十余斤。

看起來笨重,但實際上這三層甲一穿,對面就是斧劈錘打,也別想輕易傷到趙匡胤。

而且他這種雄壯武士穿六十七斤的甲,完全能承擔,並不存在很大的負擔,只是不能發足狂奔而已。

趙匡胤周圍,都是這種重甲壯士,他們也沒帶弓箭,就在己方弩手的掩護下,於陣中在輔兵的幫助下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