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八面來風戰漢中

褒城縣,武休關,也叫虎頭關,此關就是折德扆說的唐時大城。

武休關位於武關山下最險要處,西北南三面環水。

奔騰而過的褒水繞過這三面後急速往南,河道雖然並不寬闊,但是水流湍急不能涉水而過,搭建浮橋也十分困難。

而且就算水流緩慢一些,實際上也沒辦法搭建浮橋。

因為武休關不只是三面環水這麽簡單,環水的三面,完全是絕壁懸崖,就算搭建了浮橋,面臨的還有一面百丈高的絕壁,根本無法通道武休關上。

所以整個武休關唯一可以攻打的地方,就是東面卡住褒斜道雲橋棧道的這一面,李存惠率三千精銳到了之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

雲橋棧道鑿在半山腰上,只能容納四人並排通過,且因為棧道是用木棍插入山體之中建成,承載力有限,一次性根本不可能上來多少人。

依山臨水而建的武休關,就如同一尊山神一樣,俯視著雲橋棧道,完全卡死了這條通路。

李存惠沒有立刻發動攻擊,試探性的攻擊都沒有,他這三千人要是進攻的話,只能一次性過去百余人,基本都是去送。

消息很快傳到了中軍的羅玉兒這裏,羅玉兒一邊上報主帥蔡國公陰正奇,一邊召集眾將商議。

折德扆看了李存惠畫的草圖後,牙疼般的說道:“褒斜道上兩處關城,武休關之險,還要勝過褒谷口。

後漢建安十二年,大魏武皇帝出斜谷以臨漢中,就是攻武休關不克,遂只能引兵退還。”

這要是在其他朝代,稱呼曹操一聲曹孟德也就夠了,說不得還要喊兩聲曹阿瞞,但是張周不行。

誰叫皇後曹延禧的沙州曹家,自稱是曹操後人的譙郡曹後裔呢。

歷史上武休關作為褒斜道上的天險,歷經大小戰爭數十次,南宋時期最為頻繁,宋金、宋蒙之間圍繞武休關,展開了數次慘烈的爭奪。

最著名的,應該是南宋紹興三年(1133)的宋金漢中之戰,金軍先靠偷襲打下了武休關,隨後攻破興元府(漢中)。

但漢中知府劉子羽搶先一步焚毀興元府等大小城池,將居民盡數遷走。

金軍攻下興元府後,糧草無繼,向西進攻仙人關入蜀又被吳階堵住,只能選擇由武休關原路返回。

但此時,熟悉地理的興元府知府劉子羽,率千余精銳翻山越嶺搶占了武休關,將金軍六萬大軍堵住。

金軍為了北返,強攻武休關,結果損失超過一半才逃回關中,褒水都為金軍的屍體和輜重堵塞,出現了堰塞的情況。

由此可見,武休關之地利是多麽的可怕,所謂歸師勿遏,劉子羽卻敢借武休關卡住棧道,堵住金軍歸路。

而他只有千余士兵,金軍卻有六萬人不要命的狂攻,還是沒能攻下。

最後之所以能逃走一半人,應該是關上的宋軍快被累死,實在殺不動了,金軍才能順利逃走。

當然,目前這些人不可能知道這場戰役,但武休關難打,卻有些超出了他們預料。

折德扆說過曹操攻打武休關的事情後,何福進又提起了當年鐘會伐蜀的事情。

而提起鐘會伐蜀,是因為與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

魏國當年也是江南還未安定而先伐蜀,並且也是兵分兩路,鐘會主力走褒斜道打漢中,鄧艾率偏師走陰平道。

與如今的大軍走漢中,高懷德率少量精銳走祁山道一模一樣。

何福進指著草圖上說道:“鐘會伐蜀能破武休關,乃是因為當年褒斜道破壞嚴重,蜀軍並未堅守武休關所致,與今日並不相同。

所以若要強攻,難度甚大,不如遣一支精兵向東,繞道文川道前後夾擊。”

所謂文川道是沿著武休關以東,漢水支流文川河修的一條通道。

其修建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也能通往漢中,大體就是沿著後世陜西城固縣文川河南下。

羅玉兒神色也非常凝重,“文川道雖然存在,但大中四年以後,基本就停用了,統共用了一年不到,據說河道全是亂石,根本走不了人。”

文川道並不是棧道,或者說棧道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沿著文川河修建的石子路。

長處是能比武休關短二百裏路程,加上跟著河道走,多少能借用一點水運。

但是後來發現,文川河水旱兩季變化極大,水季水量充沛,時常沖垮河邊的驛道。

旱季水量減少,很多路段人只要挽起褲腳就能通過,根本不能行船,所以只用了一年就基本被廢棄。

羅玉兒尚在猶豫,但他旁邊的焦繼勛已經下了決心,右神威衛闖了這麽大的禍,不幹點九死一生的活,哪還有臉在親軍中混?

於是焦繼勛把手一拱,“司馬,據河西商會的行商說,文川道雖然不能行大軍,但是行商走的不少,因為路途要比走武休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