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中書省變司禮監?(第2/2頁)

而第二件事,就是李聖天西來的事情,按照曹六郎曹延祿的上報,李聖天早在七月份就已動身,除了留下李從德監國以外,曹元忻、李從煜等人都被他帶上了。

張鉊沒想到李聖天對於到一趟中原,執念這麽深,而且他也感覺,李聖天甚至有在中原常住的意思。

可是安西如今還萬萬不能缺了他,如何把舅父天子忽悠回於闐,再當幾年看守西大門的牛馬,這是個問題。

最後一個事情,那就是全方位的政治架構調整了,張鉊現在實行的,是一套大唐與五代制度的雜糅。

在中央層面,是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加上樞密院並行的格局。

但運行一段時間後,張鉊就發現了大量的職權重疊不清和推諉扯皮等情況。

因為實際上三省制度在唐中期以後,就已經名存實亡。

樞密院的很多職權,以及後梁、後唐的朝堂架構,跟三省制是有重復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三省制這套職在輔佐皇帝的官職體系,最初設計的時候,把皇帝都想象成了唐太宗這種標準的。

但實際上,從古至今這麽多年,能有幾個皇帝像唐太宗一樣勤於政事、知道百姓疾苦,而又能虛懷納諫的?

特別是門下省,那一串串職責,皇帝但凡肚量小一點,根本就執行不下去。

所以三省的職責,直唐太宗以後,逐漸就開始被更需要聽命於皇帝的各種使職給分奪了。

同時,三省制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文官權力的高度集中,若是英明的君王,尚能駕馭,遇到幾個能力不那麽行的,只能是被耍的團團轉。

張鉊沒有唐太宗那份自信,唐太宗很有信心把接班人都培養成跟他一樣的賢君,張鉊則估計自己的後代,庸主應該是占大多數。

當然,他也不想用唐朝那種養蠱式的繼承人培養辦法,所以三省制度必須要因時做出改變了。

張鉊的設想,是將跟皇帝關系最為緊密的中書省,徹底改成皇帝的秘書班子。

把中書令這個職位,改為虛職,用來追贈,恢復同中書平章事的官稱,作為丞相的加封。

中書省的實際長官為中書侍郎,主管進呈國家政務,宣布詔令,將大臣的奏疏呈遞皇帝禦覽,挑選,區分緊要與非緊要後,分別呈給皇帝。

設中書知制誥一人,作為皇帝最腹心的侍從隨時隨駕,掌管冊書、制書、詔書、敕書、誥命等事。

設中書舍人六名,分別對應立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負責班薄、制敕、點檢等職責,其余符寶、通進、進奏等司、院不變。

但是會把中書省原本用來糾正朝政缺失,用人不當,官員違法等職責的左右散騎常侍、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等官職合並到門下省去。

中書省至此,不再擔任監察、諫議等職責,成為了皇帝的專屬智囊、秘書團。

張鉊甚至準備在科舉完備以後,讓中書省官員不通過普通的科舉選拔,而通過皇帝開的恩科特別選拔。

這實際上就很有明代司禮監的味道了,大方向上差不多,只是具體的只能還有些區別。

而接受了中書省讓出的左右散騎常侍、司諫、正言等官職後,門下省的封駁、監察、諫議等權力,責會得到加強。

同時具體的政務系統,將會大量來到尚書省。

張鉊準備以加了同中書平章事的尚書左仆射為首,尚書右仆射為副。

同時會給六部的某些左侍郎加參知政事銜,讓他們也形同丞相參與國事。

這樣一來,張周的中樞權力結構,將變成皇帝親任中書令,下面則配置門下侍中,同中書平章事、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和若幹參知政事為群相。

地方上,道大使這個稱謂,實際上是張鉊為了打壓節度使職權設立的,全稱實際上原來的節度大使。

而現在根本就不適用,甚至連現在的州縣體制也不適用了。

但是這些,張鉊必須要等到馮道和趙瑩回來之後,再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