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誰又可以冷眼旁觀(第2/3頁)

範質輕輕搖了搖頭,“除了說明情況以外,只字未提其他事,連敘舊之語都未曾說。”

郭天策立刻轉頭過來對著張昭說道:“天王,某看過錦衣使者的卷宗,趙瑩此人,素來以小心謹慎著稱。

他不會無緣無故給範學士寫這麽一封信,而且只字不提其他要求,似乎是有所顧忌。

這華州背靠涇河與渭河,前方就是華山,左掌潼關,右控藍田關,是封鎖關中的關鍵之處,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我們來說,華州在手,比占領長安都緊要。”

張昭眼睛一亮,“你是說,趙瑩有了投靠之心,但是卻因為小心謹慎不敢多表露,若是我們能幫助華州百姓渡過此次劫難,他一定會來投?”

範質是以前沒想到這一點,現在一想,確實有可能。

趙瑩的脾氣,除了小心謹慎以外,膽子其實還是有點小的,這份做派,與趙瑩的行事風格非常相合。

“天王,郭學士所言,確有可能,當年石晉高祖於晉陽起兵,上下都贊同,唯有趙瑩面露懼色,加上此人心細如發,確實很像他的行事。”

張昭赫然起身,“中原大災,赤地千裏,晉國上下,皆有罪責,但百姓無罪。

我大涼今年雖然也受了災,但尚有余糧,吾決定了,將中原流民百姓,接往河西安置,有司計算一下,尚可撥出多少存糧?”

範質任這瓊林院學士的同時,還兼任著戶部侍郎,數據幾乎就是在腦海裏的,不過他細想了一下,隨即臉色就愁苦了起來。

“天王,咱們大涼這些年除了前年以外,一直都在征戰。

公帑只是尚可夠用,太倉積粟也不甚多,又要用來預留給接下來的大戰,能撥出救急流民的糧食,確實不多,更別提還要把人千裏迢迢從中原移過來。”

“咳咳!”說到這個,我張大王也有些尷尬了起來。

雖然他出兵規模不大,但征戰的頻率,那可不低,確實每年政府的春秋兩稅,基本上是收起來就很快花光了的。

至於他個人的內帑,那確實不少,但張昭不會輕易動用,公公私私還是分清楚一點的好。

這要讓這幫臣子用習慣了,明朝皇帝被朝臣勒索內帑的畫面,那可是歷歷在目的。

“天王何必為錢糧擔憂,雖然公庫和太倉都無多少錢糧,但咱們大涼的民間可不少。

這些年來,得益於水利設施的完備和鄉間農學博士的調配促進,民間存糧頗豐。

臣聽聞涼州周邊,已經有用豆麥喂食牲口現象了,何不從民間籌糧?”

張昭看著張希崇,有點沒有理解,“左相的意思是,要讓咱們也學者晉國,向民間借糧?”

“然也!”張希崇點點頭,不過看著張昭的神色不太好,他趕緊說道:“不過我們這借糧與晉國借糧,完全不同。

現在大涼民間糧價低賤,很多地方還賣不出去,百姓們守著一屋的糧食,卻換不了多少鹽茶糖。

不如由戶部向民間統一借來糧食,然後再向河西商會低價采購一匹鹽糖茶,以鹽糖茶抵糧價。

如此百姓得了好處,咱們也只需要一半多點的價錢,就可以得糧數十萬石。”

張昭輕輕點了點頭,這有點像是後世的保護性收購。

這麽一來,確實也能解決問題,百姓賣出了吃不完的糧食,政府出一半的錢,就能把事情辦了。

不過這中間還是會有一個受害者,那就是商賈們。

這麽幹,相當於是把他們的中間環節給省了,到時候市場上鹽糖茶需求,一下就飽和,販賣這三樣的商賈,估計要大虧一筆了。

作為一個傳統的文人,張希崇歷來對商賈的好感有限,因此壓根就沒考慮他們的利益,不過張昭還是要考慮下影響,他回過頭來看著曹萬通。

“通知商會,限制一下向河西隴右本地商販銷售鹽糖茶的數量,適當的時候,再放出風去提醒一下,虧一點就算了,別讓人虧得要去跳河。”

“仆知道了,河西隴右銷售鹽茶糖的大商人都是商會的,天王有令,虧一點點錢,也不算的什麽。”

這就是政府控制了貨源的好處,把各地商人,拿捏的死死的。

只不過河西商會內部的貪腐,又是個難題,據說有些人已經搞地很不像話了,只是張昭一直沒騰出手來整理。

不過這時,右相宋善通又有不同意見了。

“這鹽糖茶日常消耗有限,預計也就是能籌到三四十萬石的糧食,僅僅能救目前的急。

災民到我大涼,基本都身無長物,起碼要有半年吃食,方才能生存,還有具體往何處安置,也是個難題。”

宋善通其實最擔心的是後者,因為涼國的河西隴右兩道是張昭的核心盤和武力來源,到處是數百畝的府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