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布面甲與紮甲(第2/2頁)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甲葉的區別上,布面甲可以用銅釘配合棉花來固定甲葉,這樣甲葉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塊,增加了防禦力的情況下也能減重。

而紮甲呢,必須要將小而密的甲葉用繩索串連,靠彼此堆疊覆蓋的方法,來形成區域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葉普遍不到六百片,而紮甲一般最少需要兩千片以上,光是穿甲葉的繩索,就得幾斤。

布面甲對比紮甲,重量足足輕了一倍,這絕對是跨越式的發展,像是蠻熊這種憨貨,他穿六十斤的紮甲還能跑起來,穿上布面甲,那還不得起飛咯。

關鍵時刻甚至可以讓他穿兩層布面甲,這樣的防護力,張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傷害都得減半。

再從省錢的方面來說,此時棉花雖然貴了點,但隨著棉種和技術的不斷更新,肯定會越來越便宜的,而紮甲要打造兩千多片小甲葉,冶煉打造成本異常高昂。

制作方面也差不多,用銅釘配合棉花固定甲葉的做法,更是比紮甲簡單省錢了無數倍。

要知道紮甲的制作,是需要在鐵甲葉上穿兩個孔,然後用牛筋混合繩索來一個個捆緊的。

兩千多片甲葉啊!光打馬蹄樣的孔就要打四千多個,還要慢慢穿好,耗費的人力簡直恐怖。

然後從維護上來說,紮甲一旦損壞,哪怕就是幾片甲葉的損壞,也是需要修復周圍一大片才能保證防護力。

如果穿甲葉用的是牛筋混合繩索還好說點,這種要堅固不少,但是單純用紅繩,那就麻煩了,很容易出現繩索斷裂的麻煩事,經常需要修修補補。

而布面甲呢?這玩意就跟給破衣服打個補丁差不多,哪壞了就補哪,相當省事。

最後布面甲的優勢則是來自於戰場實戰方面,這個時代的戰鬥,並不是能很快的分出勝負。

那種雙方嚎叫著沖上去,個把小時就分出勝負的場景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精銳部隊的決戰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情況下,哪怕就是一天之中都要激戰三四次,所以軍隊中核心的甲士在一天中,是需要不斷的穿上甲胄然後脫下,然後又穿上再脫下。

這種戰鬥能持續個兩三天,直到一方沒有力氣支撐不住,才是潰敗的開始。

就更別提與草原民族的戰鬥了,草原民族多是輕騎兵,大多數時候他們的作戰方式是圍困和不斷嚇唬,消耗完漢軍的體力之後,才會撲上來。

這也導致了中原的騎馬重步兵在對抗草原騎兵的時候,經常需要卸下甲胄以保存體力,不然穿著五六十斤的盔甲,誰也抗不住多久。

總體來說,此時的大戰,穿甲和脫甲是非常頻繁的,而紮甲為主的步兵甲這種披裹式的穿戴,非常麻煩,不管是穿還是脫,都需要輔兵幫助,速度也慢。

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次甲士脫了盔甲休息,但是草原敵騎這時候突然打過來了,慌忙中甲士來不及披甲或者沒有披甲完全,最後穿著單衣被直接打崩。

但是布面甲就不一樣了,這玩意實際上就是內襯精鐵片的棉襖,不管是穿或者脫,都可以一個人完成,你不來我就脫了,你來我最多一兩分鐘就披甲完成,簡直不要太BUG。

而且這不但是在列陣而戰的情況下實用,行軍中也很方便,遇到突襲,能在一兩分鐘披甲完成,足以大幅度減少被突襲的損失。

同時追敵的時候也有用,對於潰而不散的敵軍,披著布面甲的重甲騎馬步兵完全可以做到卸甲去追,追上了就披甲戰鬥。

對面要是著甲跑,肯定跑不過你,會被糾纏到死,對面要是想跑快的,那就只有丟盔卸甲,嗯!那就簡單了,追著屁股屠戮就是了。

除了這些之外,布面甲還有最後一個好處,那就是特別合適在天氣轉冷的時代用。

因為布面甲用了大量的棉花,極大的增強了保暖性,明末是小冰河時期,天氣寒冷,所以大量裝備了布面甲的清軍才能在嚴寒中行軍。

這個時代也一樣,唐末也是一波氣溫降低的冰河時期,有了保暖效果極好的布面甲,張昭完全可以故意選擇在深秋或者冬季與敵決戰。

這樣一邊穿著暖和的布面甲,一邊穿著能冰死人的鐵紮甲,恐怕好多戰鬥,只要大家列陣對峙個把時辰,勝負的天平就要開始傾斜了。

這麽多的好處,別說一塊棉褥價值三匹疊布,就是他價值三匹細緤布張昭也要把布面甲做出來。

而且棉褥昂貴,是貴在人工成本上,不是貴在價值上。

呵呵!張大王是什麽人?封建社會的封建領主啊!會在乎人工?抓的那麽多俘虜什麽的,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