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天下第一才子(第2/4頁)

於謙道:“一萬兩?”

張安世道:“一百萬兩紋銀。”

於謙:“……”

張安世卻笑呵呵地道:“當然,這裏頭的開銷,主要還在於建築、器械,試驗、還有人員。萬事開頭難嘛,這銀子不充裕可不成,不說其他,單單說這些誒人員,就已專門雇請人,培訓了足足四年了,教授他們各種醫療衛生的原理。”

“除此之外,所有的醫療器械,都要定制,你別看裏頭許多小器械,不過繡花針似的,可它們卻比黃金還貴,不少的器皿,想要制出來,可是耗費了無數人心力的。”

“還有試驗……”張安世振奮地道:“搜羅當今天下的藥方,重新整理,再通過不同的病症,檢驗效果,效果不顯的,則刨除出去,若明顯起效的,則編錄教材。至於其他的試驗,說了你可能也不懂。”

“這歐通最難得,還是人員,每一個人要培養起來,都不容易,要教授他們試驗的方法,教授他們醫理和藥理,這可很不容易。除此之外,建築的花費,可不比我這王府要小,裏頭有些地方,一個房子,要締造起來,就需花費幾萬兩銀子不止。可這銀子,卻花的值,莫說是百萬兩,便是再加幾個百萬兩,也是物超所值的。”

於謙依舊聽得一頭霧水。

在這個時代,你跟人說一個醫館要花費百萬兩銀子,一般情況之下,大家只會覺得這個人貪墨的實在厲害。

而且他也無法理解,張安世的思維好像迥異於常人,似乎總對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產生興趣。

尤其是王府裏的不少公文批示,幾乎涉及到了做買賣的事,亦或者是某些稀奇古怪的所謂機械,殿下的批復往往比較及時,其他的事,則往往會慢一些。

於謙想了想,卻道:“是,下官會添加進日程,後日正午,如何?”

張安世沉吟著道:“可以,那就後日正午。”

於謙道:“下官告退!”

張安世頭也不擡地揮了揮手道:“去吧,去吧。”

京城內外,已漸漸地恢復了平靜。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一樣,原本以為,錦衣衛捉拿了這麽多的人,必然會引發意想不到的余波。

可實際上,這京城內外的軍民百姓們,似乎更在乎陛下所兌現的旨意。

旨意一到了,誰遭了殃,誰倒了黴,便實在難有什麽興趣了。

張安世沒有過多地去插手逆案之事,錦衣衛上下,自有人遵照旨意行事即可。

不過隨著聯合錢莊開始重新放松貸款,緊接著,新政爭端的塵埃落定,總算是給這太平府提振了不少的信心。

不過這太平府上下,依舊還在忙碌,一整套刺激利好的方案,已開始擬定。

與此同時,一份份奏報,也呈送入宮。

朱棣看過了奏報,倒是長長地松了口氣。

說到底,現在這個時代,雖有不少的作坊,卻還遠遠處於生產力不足的狀態。

用後世的說法,叫做求大於供,畢竟生產力擺在這裏。

整個天下,依舊還是一個廣闊的市場,還遠遠沒有到供大於求的時候。

此次危機,更多的是信任的危機罷了。

朱瞻基奉命,前往直隸各府縣,接觸士民商賈,講解朝廷對於新政的決心。

不得不說,這個三等吏很好用,精力充沛,俸祿還少,最重要的是,他每至一縣,縣中上下,幾乎人人歡欣鼓舞,士氣大振。

而以往那些對新政頗有非議之人,此時此刻,早已不知躲藏去了哪裏。

朱棣放寬了心,召諸學士和部堂們議定新政事宜。

此時的文淵閣和各部,倒還算達成了基本的一致,雖有對新政有抵觸的,卻幾乎也已知道此時乃是大勢所趨。

現在的問題,反而的細節上的討論了。

各抒己見之後。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新政的推行還需暫緩。

哪怕是楊榮,也道:“陛下,太平府的新政,臣也略知一二,新政的推行,在於人,可若要推行天下各省,若用各府各縣原有的父母官以及鼓勵地方上的士紳。臣擔心,最終可能不過變成當初江西布政使司的情況。與其如此,臣以為,各省的推行,可以暫緩。”

朱棣皺眉道:“若是如此,豈不是天下永無新政嗎?”

楊榮笑了笑道:“臣以為並非如此,太平府那邊,臣查閱過,每年入學的學童,有七八萬之巨,在讀的生員、學員,亦在二十萬之上。如此大規模的人讀書識字,不出數年,只怕整個直隸的讀書人,就要占去天下讀書人半數了,可謂天下英才,匯聚於此,只要假以時日,等這一批人得了磨礪,他們的作為,比當下要遠大的多。”

“臣的進言,並非沒有阻撓新政的緣故,而是以為,有些事,越是操之過急,反而南轅北轍,倒不如朝廷有限的心思,放在直隸,以直隸而撬動天下,這才是最穩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