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石破天驚(第2/5頁)

他雖這樣說,不過卻一副傲然的樣子,他算是將裝逼二字玩明白了,老來得子,免不得嘚瑟一番。

張安世想說什麽,朱棣揮揮手:“朕知道你想說什麽,你他娘的,不就是說朕老當益壯嗎?好啦,不必說了。你奏報了白蓮教案,很好,忙你的去吧,你現在既是南鎮撫司的同知,又是知府,這治下百姓,卻是至關緊要。”

張安世只好道:“臣告退。”

張安世走了。

亦失哈卻還站在原地,他笑嘻嘻地看著朱棣。

朱棣道:“不是教你去傳旨嗎?”

亦失哈便道:“陛下,東廠這邊已建立了兩年,這兩年來,倒也招募了不少的好手,此番捉拿白蓮教余孽,不如讓東廠來辦吧。至於各布政使司,還有各處的提刑司,自是負責地方上的白蓮道人,奴婢……這邊……教東廠捉拿那教主。”

朱棣笑了笑,見亦失哈躍躍欲試的樣子,倒也沒有多猶豫,便道:“可。”

亦失哈便樂呵呵地道:“奴婢多謝陛下。”

次日,邸報中開始刊載了刑部的海捕文書。

隨即,一封封的快報,分赴各省。

也與此同時,東廠番子們開始出動。

自然,這對於朝廷而言,只是一場小行動罷了。

只是陛下下旨,天下各省、府、縣,自然要開始清理。

張安世見聲勢不小,此時的心思,也就在太平府的上頭。

他需要擬列出一個章程,要廢醫戶、匠戶、軍戶,將其全部列為民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稅賦的改制。

前者是保障人口的流動,而後者則是確保財源。

太祖高皇帝,對於賦稅的制定,實在過於粗暴了,當然……這也怪不得太祖高皇帝,實在是因為元朝比明朝更為粗暴。人家玩的是包稅人的制度,也就是,直接將稅賦分派給地方的士紳,讓他們作為包稅人,蒙古人也不管你們怎麽將稅收上來,反正每年按時將我的那一份給我,其他的一概不管。

正因如此,所以整個朝廷的財稅體系,簡直就是一團漿糊!等到明朝建立,竟是找不到像樣的稅賦經驗,最後朱元璋一拍腦門,直接用最簡單的農稅和實物稅來解決問題,朝廷的銀子,主要是靠鹽鐵來補充。

可以說,面對這麽一個粗糙的不能再粗糙的稅制,張安世震驚於大明居然能堅持兩百多年,這也算是奇跡了。

過了年,沒多久,就是開春了,只是免不得還帶著幾分寒意。

一個具體的章程,也終於在張安世的擬定之下,出了初稿。

不過出了初稿卻不能馬上執行,而是張安世開始召集一些人進行討論。

而就在此時,在棲霞的造紙作坊裏,有三個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面對著一個個沖到了面前的債主們,欲哭無淚。

“我的棉錢何時來付,當初願意給你們供應棉,是因為看在你們棲霞商行的商譽上,哪裏曉得……你們竟到現在,還拖著不給。”此時,一個商賈盛氣淩人的質問著眼前三人。

又有幾個匠人領著十幾個學徒也吵鬧著道:“工錢什麽時候發?已經兩個月沒有發工錢了,三位掌櫃,你們開開恩啊,沒了工錢,教咱們吃什麽喝什麽?”

“我婆娘病了,再沒錢拿回去……嗚嗚……”

“今日不發工錢,便休想走出去。”

“對,對。”

被圍在中央的三人,目瞪口呆。

這三人正是一個多月前,被張安世安排來這造紙作坊的三個掌櫃,張有成、鄺埜、王文略三人。

三人此時正是羞愧到了極點,原本以為,經營一家作坊,只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

何況他們一個個都是進士,更是入朝為官,見多識廣。

進入了作坊之後,他們見這作坊裏生產的多是劣紙,用的幾乎是稻草、麥稈等物,制造的是草紙,這紙張低劣得不得了,因而三人毫不猶豫地決定改弦更張。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這樣的紙,低劣無比,要了有何用?

要造,就造好紙!

於是三人合計之後,便開始尋找人購置棉花,又請了一個師傅,來教授制造好紙的方法,甚至覺得還不夠,竟又辭退了幾個匠人,卻招募了一些技藝更精湛的紙匠。

如此一來,他們便覺得,只要這上等的紙造出來,便可財源廣進了。

可哪裏想到,才一個多月,這造紙的作坊,就開始難以為繼了。

紙的質量倒是提升了,可是成本增加得更多,價格是原來劣紙的數十倍以上,只是同樣的價格,卻又無法和那些上等的宣紙競爭,雖是求爺爺告奶奶的四處求人買紙,可售出去的卻有限。

如此一來,這供棉的商賈,還有匠人、學徒們卻吃不消了,紛紛求告上門,就是兩個字……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