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請君入甕(第2/5頁)

顯然,張安世對於今日的廷議,早有了全面的準備,於是道:“臣已請人鑄了一些樣品,還請陛下過目。”

張安世取了十幾個樣品出來,送宦官,宦官轉送朱棣禦案前。

於是在朱棣的禦案上,便擺著十幾種貨幣。

制式統一,有一枚刻了一兩的金幣,上頭有戶部奉旨印制的字樣,下頭還有一行小字,聯合銀行承制,中間無孔,而這圓幣的正中,則凹凸有致地雕了一條金龍。

與此同時,還有幾乎相同樣式的銀幣一兩,以及五錢、兩錢、一錢,還有銅幣一錢等等的制式。

所有的幣種,制式都統一,一樣大小,哪怕是不同價值的銀幣,也是一樣的份量,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是含銀量的分別。

最重要的是,這雕工很是精美,而上頭雕刻的圖案,卻是不同,如這金幣是一條金龍,到了銀幣一兩,則成了麒麟,此後為鬥牛、虎豹等等。

朱棣撿起這玩意,把玩在手裏,帶著幾分興致道:“這棲霞的匠人,所制的圓幣,倒是有幾分意思。”

張安世道:“臣以為,用這樣的貨幣暢行天下,如此一來,對於朝廷,可大大的減少損耗,而對於百姓,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損耗二字,頓時讓朱棣明白了什麽。

稅賦是有損耗的。

損耗是什麽意思呢?除了糧賦的損耗之外,金銀的損耗也很嚴重。

因為百姓們所繳的稅收,往往貨幣不統一,成色也不同,官府為了確保自己能收到足額的稅收,往往會將百姓所繳納的白銀、銅錢,往多裏算。

你說你這是五兩銀子,可我這秤……分明是四兩八錢啊,你說你在家秤的數目確實沒錯,難道官府的秤,不如你家的秤?

再有,你這銀子成色不對,裏頭這麽多雜質,等官府熔煉成元寶,押解京城的時候,只怕你這五兩銀子,最後只剩下四兩五錢白銀了,到時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這只是針對百姓的多征。

除此之外,還有地方州縣,以及各處衙門,入庫金銀,其實也是一樣,他們絕不會對朝廷說,我向百姓多征了,而是說,自己按照朝廷的規定,征收了多少。

可是呢,征收來的金銀,我進行了熔煉,結果……發現百姓們良心大大的壞,征收來的金銀,雜質太多,明明我征了一千兩銀子,可結果呢,一熔煉,就成了八百兩。

當然,八百兩算是良心的,因為根據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熔煉金銀所產生的火耗,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於正賦。

現在大明當然是以糧稅為主,可是金銀的稅賦也有不少。

而且張安世認為,將來商稅必然要開始統一的征收,若是照這些人這樣的玩,表面上,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將稅賦定的極低,可實際上,天下軍民百姓的稅賦卻是十分沉重。

借著這貨幣不統一的方式,直接導致原本征收十兩銀子,卻讓百姓不得不承擔十五至二十兩銀子的賦稅,而朝廷按理該收到十兩銀子吧,也不對,最後入庫的,可能只剩下六七兩,甚至三四兩。

你問他,他就說他愛護百姓,不忍因為百姓的金銀不純,而苛責百姓。

這等於是兩頭都吃,吃完上家再吃下家,怎麽都有理。

朱棣眯著眼,此時心裏已了然了。

若是貨幣統一,而且所有的貨幣,都采用這樣的制式,如此一來,就是該多少是多少了。

顯然就這一點,就足夠朱棣心動了,便道:“嗯……此策,朕看很好,可以試行。”

可百官聽到了損耗二字,心裏就猛然咯噔一下。

當初許多人沒有反應過來。

可如今,算是回過味來了。

火耗。

這火耗,還有糧稅的損耗,幾乎是地方官最大的財源,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後世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不算誇張。

因為你若當真是清官,單單靠這個,在一個較為富庶的州縣,拿十萬兩銀子,還真大有可能。

而這已算是十分廉潔,兩袖清風,甚至可以做楷模了。

如若不然,靠著各地州縣那點俸祿,一到逢年過節,京城裏各家的府邸,從天下各州縣源源不斷的送來的冰敬和炭敬,又是從哪裏來?

人家這是巴結京官的,拿個幾兩幾十兩,必定是送不出手的,而且要送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這等情況,早就從元朝開始,成為定例了。

屬於那種,你送了,大家不會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送,大家會不免嘀咕,這個人好奇怪,怎麽這麽沒有禮貌?

即便太祖高皇帝的時候,這樣合理的損耗還有冰敬和炭敬也依舊絡繹不絕,因為這已經超出了貪墨的範疇,人家屬於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