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陜西虛實(第2/2頁)

“刨卻當面陜西總兵官左光先所率萬人,守禦後金來犯人馬兩三萬人,剩余兩三萬人既要防守四鎮關卡險要及大明藩王,豈有余力哉?”

張順聽到這裏,簡直既驚且喜。

經過洪承疇這番計算,如今大明整個陜西除了左光先麾下萬余精銳以外,竟然拿不出多余人馬,實在是天亡大明也!

不過,經過張順仔細思量,卻發現此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大明九邊人馬雖眾,其實隨著衛所制度逐漸敗壞,軍屯士卒幾乎淪為軍官的奴隸,哪裏還有國初的精兵良將?

士卒吃不飽穿不暖,也不能坐以待斃,要麽偷偷逃亡,要麽尋機反抗。

這就導致一方面將領麾下士卒素質下降,人數驟減,不得不依靠少量精銳作戰;另一方面兵變、兵亂不斷,像王嘉胤、“紫金梁”、“闖王”、“闖將”、“八大王”等一系列義軍首領,幾乎全出自延綏邊軍。

如此以來,看似朝廷與義軍之間是官兵與流民的戰爭,其實卻是邊軍與邊軍的戰鬥。

再加上大明天災人禍頻頻,百姓賣兒鬻女,不足一活。

那大明官兵豈不是越“剿”越少,越“剿”越弱。

一方面是軍戶流失嚴重,而另一方面是邊將富甲天下。是以若是小規模作戰,邊將猶能依靠家丁、精銳,肆虐四方。

而一旦戰爭規模擴大,官兵吃空餉、將卒矛盾尖銳等矛盾便爆發出來,每戰必殆!

這也是為什麽在張順前世歷史線,大明抽調一十三萬九邊精銳,盡數托付給薊遼總督洪承疇。結果松錦大戰一場大敗,明亡進入倒計時矣。

想通了此節,張順不由哈哈大笑道:“如此,真是天亡大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