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現實和共識!(第2/3頁)

所以如今三省中的尚書、門下兩省由陳叔達話事。

百官們以及太學生鬧的雖然兇,但是由他出面去懲治的話,還是能起幾分效果的。

畢竟,世家豪門出身的宰相,在朝野上下的話語權可比一般的宰相大。

動起了肝火,朝野上下的人都得禮讓三分。

這才是一個帝國宰相該有的分量。

要是說話不管用,誰都能欺負兩下的話,那還叫什麽宰相啊,叫大唐公仆好了。

任瑰之所以弄成現在這個人人喊打的樣子,不是因為他這個宰相沒有分量,而是因為他至今都沒有為自己發過聲,也沒有拿這件事去針對過誰。

也就是說他現在躺的平平的,任憑風吹雨打。

“任公到現在還沒有松口嗎?”

李元吉並沒有急著回應陳叔達的話,而是反問了一句。

說起來,彈劾任瑰,向任瑰發起‘沖鋒’的事還是他發起的,之所以會弄成現在這個樣子,也是因為別有用心之人在趁機興風作浪。

他之所以沒站出來平息此事,也是在等任瑰松口。

可任瑰時至今日也沒有松口。

完全就是一副你要殺要刮隨便來,但想動國庫裏的錢、糧倉裏的糧根本不可能的樣子。

說他執拗迂腐吧,確實有點執拗迂腐。

可說他這麽做不對吧,又過於偏駁。

就是因為有這一類的人存在,百姓們才能在等級分明的封疆社會討得一線生機,討得一點做人的權力。

如果沒有這一類的人,權貴們能合起火來將百姓們欺負死。

如果不是為了百姓著想的話,他才不會管國庫裏的錢、糧倉裏的糧用在什麽地方,用多少呢。

畢竟,這些東西又不是他的,也不可能給他,他管的再多對他也沒好處。

朝廷也不會因為他管得多,多給他一份俸祿。

相反,他什麽都不管的話,朝廷也不會少發他一份俸祿。

所以他這麽做都是為了百姓。

而百姓們沒有發聲的渠道,也很難理解這種在階級上跟他們差了十萬八千裏的人這麽做是為了他們,所以很難聲援他。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他明明在做好事,卻被千夫所指的局面。

站在獨裁者的角度看,這種人必須殺之而後快,因為沒有哪個獨裁者喜歡這種喜歡跟自己對著幹的人。

但站在百姓,乃至一個普通人的角度看,這種人值得被敬重,也值得被厚待。

李元吉不是一個純粹的獨裁者,但也不是一個百姓、一個普通人。

所以對任瑰是既敬重,又頭疼。

“罷了,劉俊,你去召任公來見。”

李元吉長嘆了一口氣,對劉俊吩咐。

任瑰不怕來硬的,甚至還是一副死也要守著國庫和糧倉的樣子。

那就只能叫到太極宮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來點軟的了。

劉俊應允了一聲,離開了太極殿。

一個多時辰以後,才帶著任瑰出現在了太極殿。

在任瑰施禮過後,李元吉感嘆著道:“任公,你也是知兵事的人,你應該看得出來,征討突厥已成大勢,你又何必逆著大勢來呢?”

任瑰顯得很平靜,似乎並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似乎滿朝文武彈劾的、抨擊的不是他。

他一臉認真的道:“臣當然知道征討突厥的事情已經成了大勢,臣也不想逆著大勢而行。但現如今的突厥對我大唐而言,不過是跳梁的小醜罷了,我大唐只要騰出手,便能將其蕩平,所以我大唐什麽時候對突厥出兵都可以。

反觀我大唐內部,民生艱難。百姓們雖然度過了朝不保夕、生死難料的日子,但仍舊衣不遮體,食不果腹。

若是我大唐能窮數年之功,推廣水稻,將水稻載滿江南,那我大唐再無糧食之憂,百姓們再無朝不保夕之憂。

屆時,我大唐人丁興旺,兵強馬壯,揮師北上,誰人能擋?

莫說是突厥了,縱然是天下萬邦,也得臣服於我大唐腳下!”

任瑰說到最後,擲地有聲。

好似大唐已經達到了這種功業,讓萬邦臣服了似的。

他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也很穩妥。

畢竟,是個人都知道,大唐一旦國力強盛了,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都上去了,必然能征發更多的兵馬,發起更宏偉的戰事,建立更大的功業。

但縱觀歷史上歷代王朝的變遷你會發現,這只是所有人的一個美夢罷了。

在國家強盛了,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上去了,人們反而更不喜歡打仗,更喜歡過安定安逸的生活。

因為沒有人餓肚子了,就沒有人願意去拼命了。

什麽好死不如賴活著之類的話會成為主流。

所以,指望國家強盛了、丁口旺盛了、糧食富足了,再去開疆拓土,征戰天下,非常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