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觀國公(第2/2頁)

畢竟,任瑰如今可是三宰之一,細細論的話,他可是任瑰的下官。

他彈劾任瑰,就是以下克上。

而且還有點文臣之間內鬥的嫌疑。

大唐本來就武強文弱,文臣們抱團才能跟武臣們抗衡一二。

他如今幫著一眾武勛,欺負自己團體裏的人,稍有不慎就會自絕於文臣團體。

所以他彈劾任瑰,好處不見得有多少,但壞處有一大堆。

他完全是費力不討好。

“你去把蕭瑀召來,我有事問他。”

李元吉弄不懂其中的關節,就只能找一個能弄懂的人來解惑。

劉俊應允了一聲,親自趕去三省找蕭瑀。

沒過多久以後,蕭瑀在他的引領下進入了太極殿。

“臣蕭瑀參見雍王殿下。”

蕭瑀到了殿內,客客氣氣的施禮。

李元吉擺了擺手,示意蕭瑀坐下說話。

待到蕭瑀坐定以後,李元吉開門見山的問道:“蕭公,我剛剛看到一道彈劾任公的奏疏,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

朝堂上的奏疏,絕大多數都要過一遍三省。

像是楊恭仁這種級別的人彈劾人的奏疏也不例外。

當然了,以楊恭仁的級別,也可以不通過三省,直接把奏疏遞到太極殿。

問題是,這一批奏疏都是三省送過來的。

也就是說楊恭仁將奏疏遞到了三省,再由三省送到了太極殿。

三省的三位宰相,肯定是看過他的奏疏。

就是不知道任瑰在看到楊恭仁彈劾他的奏疏的時候是什麽心情。

不過,任瑰沒有動用特權將這道奏疏壓下來,反倒讓人給送過來了,這說明任瑰並不打算興師動眾的計較這件事。

至於私底下會不會報復,那就是任瑰和楊恭仁兩個人的事了。

蕭瑀聽到這話,略作沉吟以後道:“殿下說的可是觀國公彈劾任中書的事?”

蕭瑀如今知尚書,陳叔達知門下,兼任尚書右仆射,任瑰知中書。

由於任瑰在爵位上比他差了那麽一丟丟,再加上又居於三宰的末席,所以即便是年齡比他大,他也不能稱其位任公,自降身價,只能以官職相稱。

聽蕭瑀話裏的意思,明顯是看過這道奏疏。

李元吉疑問道:“我記得任公和觀國公並並無仇怨,觀國公為何會彈劾他呢?”

蕭瑀一臉的尷尬。

自己手底下的人開始互掐了,開始內鬥了,這讓他怎麽說呢?

不過李元吉特地把他叫過來詢問此事,他也不好一問三不知。

思量再三以後,他幹巴巴的道:“可能是任中書和觀國公在施政上,理念不合吧!”

這話明顯是在敷衍。

什麽叫做在施政上理念不合?

楊恭仁和任瑰鬧矛盾的事情跟施政又沒多大關系。

他們是因為一個支持征討突厥,一個不支持征討突厥鬧矛盾的。

雖然也是國事,可卻是兵事,不是民事,跟施政有毛關系?

咋地,他們兩個想插手兵事啊?

問過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李靖、李世勣、蘇定方、謝叔方等一眾武勛們的意見了沒有?

“蕭公,他們這恐怕不是施政上的理念不合吧?”

李元吉沒好氣的問。

蕭瑀更尷尬了,知道不倒出一點幹貨不行了,當即遲疑著道:“可能是……觀國公想為大唐建立更多的功業吧……”

蕭瑀說這話的時候,底氣很低,就像是不願意說一樣。

李元吉沒有愚蠢的問出‘這跟任瑰又有什麽關系呢’。

蕭瑀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他哪還不明白楊恭仁和任瑰之間是怎麽回事。

楊恭仁這是想進步了,但他已經是六部尚書了,能謀的也就只剩下三宰之位了。

可三宰之位向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如今蘿蔔坑又全被占著,所以他就盯上了任瑰,想把任瑰拉下馬,自己坐上去。

雖然他不明白楊恭仁為什麽這麽有信心將任瑰拉下馬,但他大致能猜到,楊恭仁之所以敢直接上書,應該是跟近期武勛們集體彈劾任瑰有關。

畢竟,官場上的爭鬥不是過家家,尤其是這種為了競爭宰相之位的爭鬥,需要更謹慎、更小心。

一般都是派一兩個馬前卒去沖鋒陷陣,自己在背後操盤,以一個小小的支點去撬動整個大局,很少有親自下場,赤膊上陣的。

因為親自下場、赤膊上陣,贏了自然是通吃,但輸了下場會很慘的。

不僅會遭到慘烈的報復,還會被所有人嘲笑不自量力的。

所以楊恭仁敢親自下場,赤膊上陣,只能說明他已經有一定的把握能搬到任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