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有人才不用和沒人才可用,完全是兩碼事(第2/2頁)

李元吉對此是一點兒也不信。

先不說館內的學生們在入學之前是什麽貨色了,就光看他們入學以後的表現看,就足以看得出,他們中間能成才的不多。

以後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注定要躺在父輩的功勞簿上混吃等死,僅有一少部分人才能成才。

而這些人即便是學有所成,以後也很難走進大唐的權力中心。

因為大唐的權力中心的皇族已經夠多了,大唐分潤給皇族的權柄也夠多了,如果大唐以後還想發展,還想壯大的話,就不能再給皇族分潤權力了,不僅如此,還得想方設法的收回一部分皇族手裏的權力。

不然的話,任由皇族們肆無忌憚的擴張下去,大唐遲早會被這些皇族拖垮。

歷史上李世民登基了以後,就果斷的開始收攏起了皇族手裏的權力,這才沒有使皇族成為大唐的禍患。

朱允炆也這麽幹了,但是沒有幹成,還葬送了祖父傳給他的江山,所以大明朝的皇族,到了大明朝後期,徹底的成為了大明朝的一個大累贅。

大到什麽地步了呢?

大到大明朝的稅賦都快養不起的地步了。

一個國家的稅賦,光供養皇族都不夠,你還能指望這個國家有什麽實力,有什麽發展?

雖然這裏面有一些水分,也有一些人將自己貪墨的錢財算到了皇族頭上,但即便是如此,依然能體現出皇族坐大,並且成為累贅以後,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所以李元吉是說什麽也不會讓皇族在本土的權力過大,族群過大的。

所以在潭山文館內的一眾皇親國戚,以後即便是出人頭地,也很難出將入相,位列三公九卿。

不過,看館內教習們的意思,他們似乎很有信心,那就由他們去唄。

反正人家是在做好事,也是在教人成才,這種事情不僅不能打擊,還得鼓勵。

什麽將重臣的兒女們養成廢物,亦或者逼迫著重臣們親手將兒女們養成廢物,並不是李元吉願意看到的。

在李元吉看來,這麽做不僅會養出一群屍位素餐的蛀蟲,還等於是自廢武功,對一個國家毫無益處。

這一點大宋已經幫忙驗證過了,再威逼利誘著讓重臣們將兒女們養成了廢物以後,最後的下場就是遇到了敵人,誰也不願意上,誰也不敢上,一個個都躲著保命,即便是被迫著上去了,也只會想方設法的保命,而不是殺敵。

在有新人露頭的時候,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去拉攏,去腐蝕。

拉攏和腐蝕不成,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的毀掉對方。

如此一來,一個偌大的國家,將永遠沒有新人可用,也沒有能力特別出眾的人可用。

這個國家也就注定了會被人一直欺負下去,一直欺負到消亡。

所以李元吉覺得,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沒必要威逼利誘著重臣們將兒女們養成廢物,想要打壓重臣們,不讓重臣們獨攬朝綱,不讓四世三公這種世家出現,只需要做到識人、用人,不重用即可。

只要壓著重臣們子嗣的晉升通道,不斷的找理由和借口將他們升升降降,讓他們一直徘徊在中層官員中間,他們又怎麽可能夥同父親、祖父等人獨攬朝綱呢?

在此期間,再大力的檢拔有能力的新人,讓新人快速的出頭,去跟老人對壘,就能進一步的約束老人們獨攬朝綱。

這麽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確保朝廷的上層、中層,都是有能耐的人在做。

也能確保朝廷一直有人可用。

不至於在迫不得已之下,讓一個文臣去當武將,或者讓一個武將去做文臣。

雖說這個時代不缺乏文武雙全的人,但這一類人終究是少數,而且即便是文武全才,在文武方面也有側重點,很少能有人能在這兩方面都有傑出的能力。

所以朝廷唯有確保這兩方面都有人可用,才不會在關鍵的時候抓瞎。

李元吉又勉勵了教習們幾句,慰問慰問了教習們的生活,並且幫教習們解決了一些生活困難,然後在教習們燦爛的笑容中,趕到了文館內的一間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