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七章 五年策(第2/2頁)

這一點,我也希望納入到各地官員的政績考核當中。

最後就是開拓邊市,明確各種稅賦的問題。

我希望民部、兵部,以及鴻臚寺,隨後五年可以跟我大唐接壤的各個藩屬國商議,開通邊市,交流貨物,同時明確邊市上的稅收,以及各種貨物的進出。

這樣不僅能增添我大唐的稅賦,也能緩解一下邊患,同時也能讓我大唐了解清楚跟我大唐接壤的各個藩屬。

至於明確各種稅賦,也是因為我大唐近些年來擴張過快,一些新收復的地方仍舊執行的是前隋的舊例,以及各種反王們制定的各種苛捐雜稅。

所以我們必須明確的將這些苛捐雜稅摒棄,明確的告訴百姓們到底什麽稅需要交,什麽稅不需要交。什麽才是交給我大唐的稅賦,什麽是心懷叵測之人,以及惡人們私自加的苛捐雜稅。

然後將一些趁著戰亂時期在百姓們身上敲骨吸髓,以及在我大唐已經一統了天下以後,還瞞著百姓們,在百姓們身上收取各種苛捐雜稅的惡紳惡吏,一並清除。

這些就是我希望我大唐在以後五年內能完成的國策。

諸卿覺得可不可行,有沒有什麽要補充的,又有什麽要增減的?”

李元吉並沒有強行要求百官們一定要按照他定的這些策略執行,反而給了百官們商量的機會。

但五年計劃是必須執行的。

哪怕是在這期間只完成一項,或者兩項。

無論古今,在執政方面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人亡政熄。

所以要想好的政令能推行下去,就必須一步一步的去達成,用短期的目標去實現長期的目標。

五年,不長也不短,很適合去推行一些短期的目標。

只要養成了習慣,下一個五年,下下一個五年。

在人亡之前,縱使不能完成所有的目標,或者心裏的長期目標,也能讓一些政令存留下來,讓江山社稷往好的一面發展。

李元吉現在,就是在給大唐養成這種習慣。

只要大唐養成了這種習慣,並且從由他提出政策,百官們去施行政策,變成由百官們提出政策,再去完成政策。

那麽即便是坐在龍椅上的人什麽也不做,大唐依然會變得更強大。

而且真的發展成了由百官們提出政策,並且去完成政策的時候,那麽龍椅上坐的是誰,也就不重要了。

到時候皇室內部如何變動,對朝野上下的局勢影響都不會太大。

百官們聽完李元吉一席話,一個個是目瞪口呆。

他們也是第一次經歷這種事情,也是第一次聽到一個掌權者要他們五年之內達成那些目標。

這些目標當中潛藏著多少利益,會讓誰得利,又會讓誰失利,對他們有沒有好處,對他們背後的豪門大戶有沒有好處,他們都得好好的分析,好好的考慮才行。

這不是他們一時半刻能決定的。

所以他們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怎麽,諸卿沒有異議?”

李元吉見百官們不說話,盯著百官們詢問。

蕭瑀在遲疑了一會兒後,拱手道:“殿下,此事繁雜,臣等還需要好好的思量,好好的商議一番後,才能判斷是否可行。”

其他官員們聽到這話,齊齊點頭道:“對對對,蕭公言之有理,臣等還需要時間好好商議。”

李元吉也沒有強人所難,點著頭道:“那我就給諸卿三天時間,三天後諸卿給我答復。”

百官們齊齊松了一口氣,躬身應允道:“諾!”

李元吉緩緩起身,收起了衣袖,淡淡的宣了一聲,“退朝吧。”

說完以後,便率先離開了太極殿。

百官們在李元吉離開以後,嘈雜的議論了起來。

有議論其中的利弊的,有想從眾牟利的,還有在分析裏面有什麽對他們背後的世家大戶有害的。

總而言之,百官嗎想在三天之內,將李元吉提出的這些問題全部吃透。

“裴公、蕭瑀、叔達,一起到中書省去坐坐如何?”

李綱覺得自己大概是人老了,有點跟不上年輕人的腳步了,所以邀請裴矩、蕭瑀、陳叔達一起到中書省參詳。

裴矩、蕭瑀、陳叔達三個人也吃不透李元吉的想法,也需要跟人參詳,所以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幾個人結伴趕往了中書省。

李神通瞧著眼熱,也想找幾個人參詳一下,只是他一回頭,史萬寶、蘇定方、羅士信、謝叔方、侯君集等人頭也不回的走了。

李神通奈何不了史萬寶等人,只能沖自己的女婿下手。

“叔方,你留下,陪我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