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2/2頁)

歷史上,李世民足足耗費了四年半的時間,才將大唐內部的各種動蕩處理完,才積攢夠了北征突厥的糧草。

然後命李靖率軍出擊,一舉功成。

言歸正傳,在聽到李元吉說頡利所率的兵馬不少於十萬的時候,李神通、李綱等人沒有一個人反駁,只是深深的皺起了眉頭。

蕭瑀憂心忡忡的道:“以劉弘基手裏的兵力,恐怕難以招架,我們要不要想辦法從其他各處調集一些兵馬,去馳援劉弘基?”

李元吉點了一下頭。

馳援肯定是要馳援的,只是十二衛的兵馬如今各有用處,秦王八大統軍府的兵馬也被柴紹帶走了一半,如今能動用的就只剩下了關中各地的府兵,以及剩下的秦王八大統軍府的兵馬。

而關中各地的府兵,其實有些中看不中用。

因為關中有大唐所有的精兵強將坐鎮,府兵根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再加上各衛經常從關中各地的府兵中抽調精兵強將補充各自的空缺,所以關中各地的都督府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

指望他們去馳援劉弘基,抵禦突厥人,不如指望他們去押送糧草,或者修個橋補個路什麽的。

至於剩下的秦王八大統軍府的兵馬,雖然戰鬥力果斷,但是不好用。

因為剩下的秦王八大統軍府的兵馬中,有不少不願意被招撫的死硬分子,讓他們去蕭關去馳援劉弘基,他們很有可能會伺機奪了蕭關,然後挾裹著劉弘基打開蕭關,放突厥人進來,然後再伺機救李世民出去。

關中百姓的死活,他們根本不會在意。

他們只在意李世民能不能出來,能不能繼續帶領著他們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所以,調集兵馬去馳援劉弘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關中境內已經找不到合適的兵馬調過去了。

“調拿支兵馬去呢?”

李元吉問計群賢。

群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說不出一支合適的兵馬。

“不如調蜀中的兵馬進京如何?”

蔡允恭等了半天也沒等到有人開口,就開始拋磚引玉了。

秦瓊皺著眉頭道:“蜀道之難你不會不知道,等蜀中的兵馬趕到此處的時候,恐怕突厥人已經兵臨城下了。”

蔡允恭趕忙追問道:“既然蜀中的兵馬不合適,那你說哪支兵馬合適?”

秦瓊皺著眉頭沒說話。

被特地招來參加此次重要會議的於志寧遲疑了一下道:“可以調梁州兵馬趕往蕭關馳援!”

梁州乃是武德初廢漢川郡所置,治下有南鄭、城固、褒中、西縣、白雲各縣,分別占著後世的漢中一部分、川蜀一部分,在關中和川屬的交界處。

調梁州的兵馬趕往蕭關馳援的話,勉強能趕上隨後的大戰。

蔡允恭聽到這話,趕忙把目光放在了於志寧身上,“照你這麽說,那洋、興、集三州的兵馬也可以調去蕭關?”

三州具在川北,跟梁州都是鄰居,梁州府兵能承擔的軍事任務,他們也能承擔。

於志寧又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

反正蕭關正缺兵馬,調一個也是調,調四個也是調。

全部調到蕭關,對劉弘基來說也是一大助力。

“只是僅憑著梁州四州的兵馬,仍舊解決不了蕭關的危局啊。”

蔡允恭忍不住感嘆。

梁州四州的府兵雖然比關中的府兵強悍了一些,但比起十二衛,以及秦王統軍府的精兵強將,仍舊差了一大截。

讓他們去馳援劉弘基,只能幫劉弘基緩解一些壓力,並不能將突厥人擋在蕭關之外。

於志寧皺皺眉頭看向蔡允恭道:“眼下能調集到兵馬去蕭關馳援任國公就已經很不錯了,至於說將突厥人徹底擋在關外,還需要從長計議。

再說了,殿下在關內已經做了諸多布置,相信已經做好了突厥人入關的準備。

我們能做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動用一些可以動用的兵馬,阻擋突厥人南下的腳步,最好能將突厥人拖死在南下的路上。

如此,長安城也就安全了。”

蔡允恭感嘆道:“可如此一來,關中的百姓可就要受苦了……”

於志寧皺著眉頭還想說話,薛收卻搶先一步道:“堅壁清野就是了!”

蔡允恭贊同的點點頭道:“這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說到此處,蔡允恭看向了李元吉道:“不過,臣以為,還是想盡辦法將突厥人擋在蕭關以外為好。很快就要秋收了,要是將突厥人放進來,關中各地的糧食恐怕就要被突厥人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