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看來殿下猜對了(第2/3頁)

李元吉說到此處,擺擺手,示意楊師道可以走了。

楊師道猶豫了一下,果斷的答應了一聲,快速的離開了武德殿。

沒過多久以後,在京的楊氏族人就聚集到了楊師道的駙馬府。

入夜的時候,楊師道跟族人們商量出了一個結果,答應了李元吉的價碼。

不過中間卻出現了一點波瀾,那就是楊氏將蘇定方等人搶去的七萬多石糧食也算在了其中。

對此,李元吉表示反對。

“我讓你們楊氏三五日之內給我一個答復,可你們足足讓我等了小半個月,這難道不需要付出代價嗎?”

武德殿內,已經掌了燈,李元吉坐在燈火搖曳的地方,盯著滿臉疲態的楊師道質問。

楊師道張了張嘴,最終卻沒有再說一句話。

事已至此,已經沒必要再在這件事上做太多的計較了,李元吉純粹就是趴在楊氏背上吸血,楊氏只要還惦記著趙州李氏的家業,就只能任李元吉宰割。

一百萬石糧食都給了,七萬多石也就不好再多說什麽了,就當是個添頭。

最終,雙方商定,一百萬石糧食分十次交付,其中四次運往洛陽的糧倉,以填補洛陽糧倉的空虛,六次運往長安,以填補長安糧倉的空虛。

在商定完了交付方式的第二日,楊師道就帶著府上的仆人們押送著十萬石的糧食到了民部交付。

李元吉突然覺得自己似乎要少了。

因為據長安城各處的探子密報,楊師道在籌措這些糧食的時候壓根就沒費什麽工夫,只是帶著人在府上的糧倉,以及公主府的糧倉搬了搬就湊齊了。

據說他府上和公主府府上的糧倉裏仍有余糧。

而楊氏在京的其他族人府上的糧倉還沒有動,楊氏在京開設的糧鋪裏的糧食也沒有動。

楊氏在弘農的幾處存糧的地方的糧食也沒有動。

李元吉殺豬的心思就更濃烈了。

因為他清楚的感受到,大唐不是沒有糧,大唐也不是沒有充足的糧食供應給百姓,而是達官貴人和世家豪門的人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糧食都收集起來了,囤在了自家的糧倉,情願看著糧食在糧倉裏發黴,也不肯拿出來發賣。

這就造成了明明今年是個豐收年,朝廷卻沒有足夠的糧草供應大軍,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去賑濟百姓的窘境。

這跟有錢人將錢埋在地裏,也不願意拿出來在市面上流通,使得國家出現了錢荒是一個道理。

雖說這些糧食、這些錢,都是人家憑本事賺的,人家可以隨意處置,但占據國家相當大的資源賺到的錢糧,不拿出來供應國家,對國家來說沒有好處。

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缺糧、缺錢的窘境。

糧食還好,每年都有新增,可錢就那麽多,你囤一部分,市面上就少一部份,囤的多了,市面上流通的就少了。

國家要是能找到新的礦脈,能組造出更多的錢還行。

要是找不到,那就會鬧錢荒。

國家的經濟就會出現重大的動蕩。

所以,站在掌權者的角度看,這些人都是豬,都該殺。

掌權者需要維護的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又或者是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只要能將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維護好,掌權者屁股下的位置就會穩如泰山。

至少,國家內部不會有太多人反你,也不會鬧出太大的動靜。

至於國家外部,那又是另外一種問題。

李元吉有的是辦法打破這種達官貴人和世家大戶壟斷錢糧的窘境,無論是開發滇銅、發行交子,亦或者是南糧北運、大力推廣水稻種植,都能解決這個問題。

只不過,現在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

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突厥人來犯的事情。

九月二十五。

突厥十萬大軍兵臨雁門關,赤塘關和石嶺關也相繼告急,大唐內部一日三驚,太原、都畿道、河北道各地的百姓人心惶惶。

但長安城內卻一片歌舞升平,除了糧價高了一些,楊駙馬又往民部送了一些糧食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赤塘關的羊馱寺巡視到雁門關的李孝恭,看著關外綿延了數裏的突厥大軍,不僅沒有慌,反而下意識的皺起了眉頭。

李世勣身穿著一身山紋鎧,腰挎著一柄長劍,站在李孝恭身邊,同樣皺著眉頭道:“看來殿下猜對了……”

李孝恭凝望著關外的突厥大軍,鄭重的點了一下頭道:“突厥人看似很多,可控弦之士其實只有不到三萬人,剩下的多是仆從和奴隸,想要攻破你我鎮守的雁門關根本不可能。

就算是攻打何藩仁、闞棱、牛秀鎮守的葦澤關也會崩一口牙。

更別提去赤塘關和石嶺關攻打黃君漢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