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終於要開始了嗎?(第3/4頁)

這樣才能誕生出更多的新思想,以及更開闊的眼界。

如果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被束於高閣,而是拿出來供天下所有讀書人學習的話,那中華的歷史說不定會變成另外一種模樣。

一些類似於王玄策一類的人,也許會通過大唐以前所有跟世界有關的惦記,對世界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也許會親自去大唐以外的各處走一走,探一探天涯海角,了解清楚大唐以外的每一個角落。

也許古人在了解清楚了大唐以外的每一個角落以後,就不會再固步自封,而是會像祖先一樣,去勇猛的開拓,去快速的融合,最後將中原變成一個更大、更廣闊的中原。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是異想,但真的將所有的文化拿出來讓所有讀書人閱覽、學習、思考、深究、探索的話,未必不會產生這種情況。

因為當古人真正的開眼看到世界,並且了解到中原在世界上到底是個什麽存在以後,才會更清楚自己到底要在世界這個舞台上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到底要在世界這個舞台上謀求點什麽。

像是漢武帝,知道大宛有天馬,然後他的大軍就過去了,要是讓他知道遙遠的西域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多的財富的話,他未必不會派兵馬過去看看。

像是李世民,目光所及之處,知道的,他全打了一遍,要是讓他清楚的認識到世界,腦海中有世界的全貌,也許他到死都會奔赴在戰鬥的路上。

在他死後,他還會將他沒做完的事情交給下一代人去做。

只要有兩代人堅定的依照他留下的交代去做,那大唐的版圖或許會擴充更多更多。

如果有帝王在開眼看到世界以後,撿起了祖先融合各部族圖騰成龍的魄力,撿起秦奮六世之余烈的雄心。

你再看,中原又會何其廣大。

如果唐宋的皇帝們都不爭氣的話,那成吉思汗、忽必烈,也會清楚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征服世界,到底應該怎樣去打。

或許他們統治不了世界,但在清楚的了解世界的情況下,他們絕對能將世界打一遍。

當然了,將所有的文化全部散布出去,讓天底下的讀書人有了更多的學識和更多的思想,也不是沒有壞處的。

至少對統治者而言,這就不是什麽好事。

因為學識多了、思想多了,人心也就更復雜,想法也就更多了。

家天下的觀念很有可能會遭受到巨大的沖擊。

但李元吉作為一個後世之人,很清楚家天下的觀念是很難長存下去的,也注定會被淘汰,所以他能接受家天下的觀念受到沖擊。

而且,真當天底下的讀書人對家天下的觀念產生質疑的時候,恐怕已經到幾百年後了。

到時候帝位上的人還姓不姓李,誰也不知道。

所以皇室在這種質疑中受到沖擊,甚至被趕下台的話,又關他李氏元吉什麽事?

他只是破開了文化上的束縛,點燃了一顆能不斷進化的火種而已。

後世的人在提到他的時候,膜拜就好了,再不濟喊一聲牛博藝也行。

魏徵不知道李元吉有這種雄心,知道了也辦法理解,畢竟,李元吉的這種想法,是在掘家天下的根基,而如今家天下的受益者就是李氏,李元吉這麽做,就是在掘李氏的根基。

所以如果他知道李元吉的想法的話,只會覺得李元吉傻、二,不會有太多其他的想法。

所以他在聽到了李元吉的話以後,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恭敬的一禮道:“臣代虞世南等人,多謝殿下厚愛。”

自修文館內的絕大多數官員點頭歸附了以後,修文館就已經名亡實也亡了。

所以再稱呼虞世南等人,已經沒有必要再帶上修文館了。

“呵呵呵,他們在修文館就是做這個的,想來去了史館以後,也會得心應手。”

李元吉笑著說。

魏徵贊同的點了一下頭。

在陪著魏徵又聊了一些瑣碎,並且蔭補了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為太官令以後,李元吉才讓魏徵離開。

太官令屬太官署,是光祿寺轄下一署,掌供祠宴朝會膳食,位從七品下。

蔭補給魏徵的兒子,也算合適。

魏徵此次也算是辦了件大事,記功歸記功,讓提條件歸讓提條件,賞賜也不能少。

以魏徵剛剛歸附的身份,賞賜一些錢財之類的東西,未必能激勵著魏徵繼續做事。

所以蔭補其子剛剛合適。

在魏徵招撫了修文館的屬官以後,各種好消息也如同雪片一樣往宮內湧。

先是柴紹在蔡允恭配合下招撫了秦王府八大統軍府中的三個,然後就是屈突通和李神通相繼傳來了招撫了陜東道官員和藩王的好消息。

最後就是馬三寶、秦瓊、程咬金等一眾昏死過去的人都醒了,並且恢復的都不錯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