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仰著頭的貴人們(第2/3頁)

李元吉招呼李承乾走到近前,撫摸著李承乾的小腦袋笑道:“你也別高興的太早,對你而言,跟著我習武並不一定是好事。”

李元吉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的武藝,在大唐充其量也就是一個高手,但還達不到頂尖高手的地步。

單純的教技的話,羅士信、秦瓊、尉遲恭等等等等猛將,都有可能將他按在地上打。

他之所以能傲視群雄,靠的可不是武藝,而是一身古怪的力氣。

羅士信、秦瓊等人的武藝再高,扛不住他一擊,也就沒有機會再使出其他的。

可他一身古怪的力氣卻傳不了別人。

所以單純的從學藝的角度講的話,李承乾跟著他學武,會很吃虧。

可李承乾似乎並不是這麽認為的,只見他仰著小臉,自信滿滿的道:“父親說過,四叔是大唐第一猛士,在大唐根本沒有對手。

侄兒要是能學到您的武藝,也一定能像是您一樣,成為大唐第一猛士。”

李元吉好笑的拍著李承乾的小腦袋,“成為大唐第一猛士,可不是什麽好事。”

往往誇人是猛士的潛意詞,就是在說一個人沒腦子。

所以被誇贊為猛士,並不一定是誇贊。

畢竟,世人們更喜歡‘智慧過人’、‘多智近妖’、‘學富五車’、‘聰明睿智’等一類的誇贊。

有智慧的人也比沒智慧的人更受人敬重,更受上位者重用。

所以人們在誇贊一個人是猛士的時候,並不一定是真心的在誇贊他,也有可能只是單純的不想昧著良心將跟智慧掛鉤的詞用在他身上。

李元吉覺得,李世民誇贊他是大唐第一猛士的時候,大概懷的就是這種心思。

如此一來,他瘋狂的吃李世民和鄭觀音之間的瓜的時候,也就不需要再有什麽負罪感了。

四弟不笑二哥,二哥也不笑四弟。

扯平了。

李承乾自然是聽不出李元吉話裏的深意的,所以仰著小腦袋,認真的道:“侄兒覺得是好事。”

李元吉笑著拍拍李承乾的小腦袋,讓李承乾去玩了,並且承諾等到了年後,一定教李承乾習武。

在李承乾走後,李元吉起身離開了小演武場,路過教習們待的地方的時候,看到薛萬備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回薛府。

李元吉伸長了脖子往薛萬備的住處內敲了一眼,看到薛萬備住處裏面挺寒酸了,就忍不住道:“等潭山文館建成了以後,就給你分一個大居舍。”

薛萬備趕忙放下了手裏的東西施禮道謝,“多謝殿下。”

李元吉點著頭道:“府上備了不少元日期間用的東西,回去的時候帶上一些。”

薛萬備急忙道:“各府送來的束脩不曾短缺,聖人的俸祿也沒有停過,臣又怎麽能拿府上的東西呢。”

薛萬備口中的各府的束脩,其實並不是束脩。

而是宗親們怕自家的兒子在九龍潭山吃苦,特地送來的一些吃穿用度,除了有一眾半大小子的外,還有一眾教習的份。

教習們多多少少講點原則,講點風骨,在享受著李淵發放的俸祿的情況下,說什麽也不肯收家長們的私禮。

最後還是李元吉親自出面,硬塞給了他們。

不過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風骨和顏面,將那些私禮統稱為束脩。

李元吉知道這又是薛萬備的風骨在作怪,笑著道:“那是給你們薛府的賞賜。”

長者賜,不敢辭。

位尊者賜,尋常人連辭的資格也沒有。

薛萬備當即不再推辭,苦笑著躬身道:“臣代四位兄長,多謝殿下厚愛。”

很明顯,李元吉贈他年貨,是看在他四位兄長面子上的。

不然,為什麽其他的教習沒有,只有他有。

所以他不敢托大,必須把四個兄長請出來說道說道。

李元吉笑眯眯的點了點頭,叮囑薛萬備回去以後好好的過個年,然後趕往了精舍的正屋。

到了正屋內,就看到了楊妙言正著急忙慌的吩咐著侍婢們收拾東西。

此次入宮,不能待一晚上就走,得從臘月三十晚上,一直待到正月十五開衙了以後。

所以楊妙言必須要將日常用的許多東西都帶上。

李元吉很想讓楊妙言給宮裏重新準備一套日常用的東西,但考慮到大過年的,讓將作監的匠人,以及宮裏的許多宮女和官宦加班,有點不人道,所以就沒說。

只是叮囑楊妙言道:“你一會兒派人去給長安杏廬裏面的一眾先生們,還有跟隨著先生們學醫的藥童們,送一些元日期間用的吃穿用度。

再給相熟的各家府邸送一份賞賜過去。”

孫思邈等一眾杏林高手們,如今已經成功的從大夫蛻變成醫學研究者了,在數量龐大的各科醫典支撐下,他們對醫學研究越來越癡迷了,也越來越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