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盜事

皇後輿駕離開長安之時, 身在洛陽的王襄也開始準備最後的交接工作。

王襄如今五旬之齡,早已不算年富力強。這個年齡做到大州刺史之位,對於普通世家可以說已經十分榮耀, 但對於陳留王氏來說並不能算是出色。同輩的王嶠早已達到三公之位,然而自己的爵位和職位這幾年依然沒有什麽變化。

正因此, 王襄從豫州直接開到司州河南, 不敢心生雜念,一直保持著剛強的姿態。這次出使,除了料理一眾門下子弟, 也是向中央表明態度,希望自己年老後也能得一三公加銜榮養。但這種做法也有弊端, 此次他將河南大部分豪族得罪了個死。眼下,僅有部分決定留在洛陽的王氏子弟及寒門支持自己, 不然單是河南郡的內政都要完全停擺。

皇後駕臨洛陽的日子一天一天地到來,王襄也不在人事上過多安排, 而是專注於郡內府庫、賬目的清查封存,力保在交接的過程中不出錯漏。

這一日, 王襄在城內點較馬苑以及軍械倉庫, 一眾子弟和河南郡本土功曹前來陪同。王襄也一改往日戎裝打扮,只穿寬衫長袍,與眾人穿行於倉庫之間。這些人之所以急切地圍拱在他周圍, 都是期望能藉由王襄的身份,日後托庇於行台。

王襄一路慢行,聽著倉官令的匯報。昨日糧倉倉儲已經清點完畢, 他也不乏感慨:“原先河南郡生民爭相逃難, 生機無存,如今試行新法, 竟然初有成效。”

一名年輕的王氏子弟道:“此次新法,若無使君之功,只怕也是難為。施政革新最怕人亡政息,聽聞河東、弘農兩郡頗有固守之態,只怕使君大軍一旦離開河南,整個司州傾若沸湯。”

此人說完,周圍人也不乏附和之聲。

這些人對自己在河南郡的作為能夠有所感念,王襄已經十分欣慰。不過既然要將河南郡交接出去,他也需要做好人情上的過渡與安排:“皇後綺年韶歲,心懷遠略,自金城行台,維士人之序,體生民之情,匡正朝綱,震懾關隴,其星華铓鍔,遠耀於我這老朽之木啊。諸君托庇於洛陽行台,勿有憂慮,若僅以我這垂老昏聵之人時時為念,那才是自誤終生。”

眾人聞言雖不乏慨然,但心裏也都各有一盤算計。

此時有一人忍不住開口道:“使君即將離開司州,我等仰賴使君庇護日久,悲傷之余,也難免惶恐。青史一向不乏英才俊彥,但能夠體察鄉情而全大局者,屈指可數,大多都是失之銳進,鉤沉……”

原本剛才還有人揚袖作悲泣之態,如今聽到這句話,也都稍斂略顯做作的悲容,紛紛窺覷王襄的神色。

此次王襄率大軍入境,清理河南郡,這才讓他們一些次等世族和寒門越上前台。可一旦王襄大軍撤離,又將是什麽光景卻實在難說。

雖然陸昭的新法也是大利於民,但是一個能推出新法的人,再加上年少顯位的背景,大多也有失之銳進的特點,未必就願意與他們這些人和光同塵。整個司州,誰想要保全自己的利益,那麽碰撞和沖突就在所難免。

“失之銳進?”王襄原本神色恬淡,聽聞此言當即沉下臉來,毫不客氣地打斷質問,“且不論爾等妄評皇後之罪,皇後與行台尚未蒞臨洛陽,爾等便無實揣度,豈非小覷行台一眾王臣,質疑陛下之英明!”

“今日我也有一言,皇後雖然年輕,但也久執大政,以往深謀遠略,從來也都不乏謹慎。若皇後不察眾情,取以豪奪,又怎能立足長安,又怎能受台臣擁護?此等煽動群情之語,今日便罷,若日後我再有所耳聞,即便皇後大度不願降罪,老夫白刃絕不相饒!”

王襄當眾發怒,眾人也不好再多嘴。此時已至晌午,王襄便隨自家子弟回到臨時官舍用飯。

侍奉王襄午膳的乃是王襄的侄子王儉、王佑。王襄二子俱已出仕,且前途用不著自己操心,因此他也出面帶一帶這兩個後輩。

天漸漸熱起來,王儉奉上一杯溫水,待王襄飲下,臉色漸漸平靜,方才開口問道:“伯父今日何須如此動氣,小心暑熱,急火攻心,傷了身子。”

王襄放下杯子,嘆了一口氣道:“此次行台交接,所涉利害看似僅有河南一郡,實則波及司州全境。你以為那些人是真心前來相陪?”

“這些人還有別的目的?”王佑思淺,故而發問。

王襄冷笑道:“動蕩之際,風聞而言事,所求不過一實。皇後居臨洛陽,雖然河南已靖,但邊郡未平。這些各郡鄉人難免聯姻,如今弘農、河東、汲郡強硬,一旦司州動蕩,必然損害自家利益。因此他們想讓我當面做一個保障。你們可知我為何斷然拒絕?”

王佑心思不活分,王儉略有所思,片刻後答道:“伯父若得河南郡人之心,這固然好。可如今行台未至,具體大政我等不知。若伯父今日一諾,日後與行台大政相悖,豈非令兩郡交惡,再落一個幹涉外鎮的罪名。”